2.3河流-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3河流-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介绍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最大的河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与对策,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河流开发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2.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
3.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长江开发与治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案例学习,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高,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区域特征。但在本章节中,面对长江这样复杂的地理系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仍存在以下特点:
1.学生对长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定了解,但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开发治理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2.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面对跨学科、多因素的问题时,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4.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实际生活中,对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学情特点对本章节的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1.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讲解长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开发治理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长江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案例分析法:选取长江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长江的地理特征和开发治理过程。
2.实物模型:制作或使用长江流域的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空间关系。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长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条母亲河吗?它有哪些特点?”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河流的知识,如河流的类型、形成原因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1.介绍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主要支流等。
2.讲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
3.分析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
举例说明:
1.通过长江流域的地图,展示其流域范围内的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线。
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在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互动探究: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长江流域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
2.学生代表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问题及解决方案。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张长江流域的简图,标注主要城市、交通线、资源分布等。
2.设计一份关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小调查问卷,让学生课后完成。
教师指导:
1.在学生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提供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讲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参观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区、水利枢纽工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长江的美丽与脆弱。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学生分享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江的开发和治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小论文。
整个教学过程约50分钟,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这本书详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