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传统工艺制作:03钉纽扣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小学劳动同步备课资源包(苏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钉纽扣这一传统工艺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手工艺的欣赏和传承意识。通过学习钉纽扣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品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通过钉纽扣的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能够学会钉扣技能,增强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劳动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手工操作基础,如剪纸、折纸等,对简单的缝纫工具和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衣物修补,对钉扣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动手实践类活动兴趣浓厚。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操作熟练度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操作,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偏好小组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手工操作不够熟练,导致钉扣过程中出现困难。此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材料选择、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困惑。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均等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劳动同步备课资源包》(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包含钉纽扣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钉纽扣操作步骤图、传统工艺图片以及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纽扣、针线、布料等材料,以及安全剪刀、小夹子等辅助工具。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操作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各种传统服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服饰上的纽扣是怎么来的吗?”
2.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手工制作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钉纽扣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纽扣、针线,如何固定布料,如何穿针引线等。
2.举例说明:教师现场示范钉纽扣的过程,边示范边讲解关键步骤和技巧。
3.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钉纽扣的原理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三、巩固练习(约30分钟)
1.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钉纽扣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2.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纠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钉纽扣的技巧。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学生展示: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钉纽扣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
2.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工艺的传承意义,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传统工艺。
五、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钉纽扣的重要性和技巧。
2.反馈: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后作业(约15分钟)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钉纽扣的技巧。
2.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所学技能进行衣物修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钉纽扣的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钉纽扣的技巧。
3.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工艺的传承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传统服饰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特色及代表性服饰,如汉服、旗袍等,以及这些服饰上纽扣的演变和意义。
2.纽扣种类与材质:介绍不同种类和材质的纽扣,如金属扣、塑料扣、布扣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服饰中的应用。
3.传统工艺传承:探讨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些工艺。
二、拓展建议
1.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传统服饰和工艺的书籍,如《中国服饰史》、《中国传统工艺》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服饰制作工作室或博物馆,实地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
3.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家中或亲友收藏的传统服饰,研究其纽扣的材质和样式,了解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一件具有传统特色的服饰,使用不同材质和样式的纽扣,体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