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5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文档.docx
文件大小:20.5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1.9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

PAGE1

1.1.5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包括信息通信制造业、软件业、服务业全覆盖的产业体系,从上游材料、核心器件、到下游整机制造的全产业生态,以及由一批民族骨干企业主导的核心技术创新生态。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正呈现出追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局面。

一是基础通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集成电路领域,我国已形成以MIPS、ARM、ALPHA、SPARC、POWER、X86等机构为代表的系列化处理器产品,10纳米移动芯片产品成功研制并规模商用,桌面处理器(CPU)性能接近全球中低端主流产品水平,中央处理器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并投入商用。操作系统领域,已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基本办公需求的桌面操作系统和适配兼容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在一定行业领域得到应用,华为、百度、阿里等企业研发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也已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及机顶盒、智能穿戴设备等,浪潮、华为等企业研发的云操作系统产品,形成了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在电子政务及企业信息化领域得到应用;华为、中兴、浪潮、联想进入全球操作系统领域专利申请企业前20名。

二是计算机(IT)技术形成多元路径发展的格局。高性能计算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并在自主可控方面获得重大进步。我国超级计算机长期占据全球超算榜单前列位置,“神威·太湖之光”的运算系统全面采用国产芯片,“天河三号”原型机CPU和操作系统均为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封锁。高端服务器领域形成较强实力。中国拥有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器,是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具备关键应用主机研制能力的国家。借助云计算的发展,国产品牌挺进高端服务器领域,本土企业服务器占据中国市场的70%。存储器全面布局不断落地。紫光完成存储全版图布局,国家级存储器基地落户武汉光谷,长江存储64层芯片正式量产,合肥长鑫和晋华集成的移动存储芯片和普通存储芯片正式量产。大数据、云计算领域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在大数据内存计算、协处理器芯片、分析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特别是打破“信息孤岛”的数据互操作和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分布式数据库处理能力、分布式系统软件架构能力方面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通信技术领域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我国移动通信已迈向“5G引领”的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之一,华为、中兴、大唐、展讯等企业5G技术方案测试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新型光纤接入技术、新型光交换技术设备、400G数据通信设备、400G光通信设备研发成功并投入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ATT共同引领全球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主流技术发展方向。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超过40万座,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四是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国成功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圆满实现了预定目标,世界首个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顺利贯通。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成功研制智能处理器,百度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及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全球推广。在类脑计算领域,目前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脑计算芯片、软件工具链,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发出的类脑认知引擎平台,具备哺乳动物脑模拟的能力,并在智能机器人上实现了多感觉融合、类脑学习与决策等多种应用。

尽管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在技术上采取跟随发展策略,虽然受益良多,但也使得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大部分居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产业核心基础能力较薄弱,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中兴事件就严重暴露了我国“缺芯少魂”的问题。根据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芯片自给率仅为16.7%,即使到2026年芯片自给率也仅为21.2%。近年来我国芯片设计水平虽大幅提升,但我国国产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严重缺乏,市场90%以上被外国公司占据,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是实现创新驱动的突出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