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以为是等字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等句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节俭的美德,摒弃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阐述的节俭与奢侈的利弊关系,从中汲取启示。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节俭意识。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节俭与奢侈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奢侈浪费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豪华宴会、过度包装等,引发学生思考。
2.提问学生对节俭和奢侈的看法,引导学生谈谈身边关于节俭或奢侈的事例。
3.引出课题《训俭示康》,介绍作者司马光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目的是教导儿子崇尚节俭,反对奢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重点字音:
侈(chǐ)阜(fù)佚(yì)跅(tuò)弛垢(gòu)
吝(lìn)嗤(chī)嗛(qiàn)脯(fǔ)谪(zhé)
节奏示例: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0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重点实词:
以约失之者鲜矣(少)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把......当作)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建造)
人不相非也(非议)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
重点虚词:
以
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
以侈自败者多矣(因为)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用来)
为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担任)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举行)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是
是故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因此)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是也(这)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何患不能?(应是患何不能)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应是未足与议之也)
状语后置: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应是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于家者)
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节俭是一种美德,奢侈会导致失败,提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观点。
第二段: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一步阐述节俭和奢侈的不同后果,强调节俭的重要性。
第三段:引用古人的话,从道理上论证节俭和奢侈的利弊,劝诫儿子要崇尚节俭。
第四段:以自身为例,再次强调节俭的必要性,希望儿子能牢记家训。
(四)分析文章,学习论证方法(15分钟)
1.小组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自己小时候长辈给自己穿金银华美之服,自己羞赧弃去的事例,说明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奢侈浪费,崇尚节俭。
列举李文靖公、参政鲁公、张文节公等官员生活节俭的事例,以及近年寇莱公生活奢侈的事例,通过正反对比,突出节俭能立名,奢侈会自败的观点。
对比论证:
将节俭和奢侈的不同表现及后果进行对比,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鲜明地阐述了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行的道理。
通过以约失之者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