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胡同文化教案.docx
文件大小:39.7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3.11千字
文档摘要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文化内涵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文本,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韵味,培养语感。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把握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学习作者从生活琐事中挖掘文化内涵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既眷恋又无奈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4.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其他描写传统文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北京胡同的视频片段,展示胡同里的老房子、四合院、悠闲的居民等画面,同时播放具有北京特色的音乐,如《前门情思大碗茶》。

2.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对北京胡同有怎样的印象?

3.引出课题《胡同文化》,介绍作者汪曾祺。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对家乡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篇文章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胡同文化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胡同与四合院:介绍胡同的布局、取名方式以及四合院的特点。

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安土重迁、知足、平和、隐忍。

胡同文化的衰落: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逐渐消失,胡同文化也在慢慢衰落。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眷恋、无奈。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研读胡同与四合院部分

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胡同和四合院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语句,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让学生体会作者简洁而形象的语言。

总结:作者从城市布局写起,介绍胡同的走向、取名等,然后重点描写了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和居住环境,为下文引出胡同文化做铺垫。

2.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

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特点,每组选择一个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组分析封闭的特点

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胡同文化封闭性的语句,如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讨论其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四合院将居民与外界隔开,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反映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

第二组分析安土重迁的特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安土重迁的理解。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分析其原因。

教师总结:胡同里的居民长期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轻易离开。

第三组分析知足平和隐忍的特点

学生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如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所表现出的居民们知足、平和的心态以及在生活中的隐忍。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探讨胡同文化的衰落

学生阅读胡同文化的衰落部分,思考:胡同文化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交通设施的改善,人们的居住观念发生变化等。

组织学生讨论:胡同文化衰落是必然的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衰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四)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手法(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