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天气与气候(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4.1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围绕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方面存在不足。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地理思维尚未形成,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从行为习惯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经验限制,对某些地理现象的理解存在困难。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最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库、学校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教学手段:地图、地球仪、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天气。
3.老师引导:那么,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1天气与气候”这一课。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图片:展示不同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高温、低温等。
2.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天气和气候现象。
3.老师总结: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三、课堂探究
1.老师提问: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3.老师点评,指出每组总结的正确性,并补充完善。
四、案例分析
1.老师展示案例:介绍一个典型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沙尘暴、干旱等。
2.学生分析案例,讨论该天气或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3.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五、课堂互动
1.老师提问:我国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干旱?为什么?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指出正确答案。
3.老师提问:如何预防干旱?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预防干旱的措施。
5.老师点评,总结预防干旱的方法。
六、巩固练习
1.老师展示练习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判断天气和气候现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巡视指导。
3.老师讲解练习题,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3.老师强调:了解天气与气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八、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观察一周内家乡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并分析形成原因。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知识点梳理
1.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
-天气:指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高温、低温等。
-气候:指长时间内某地区大气中发生的天气现象的统计规律,如四季分明、干旱、湿润等。
2.天气与气候的特征:
-天气特征:短暂性、多变性和多样性。
-气候特征:稳定性、规律性和地域性。
3.影响天气与气候的因素:
-地理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
-人为因素:工业化、城市化、森林砍伐等。
4.天气与气候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分布: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高原气候等。
-我国气候分布: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
5.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
-天气预报:根据气象资料,对未来短时间内天气状况的预测。
-气候预测:根据气候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对未来长时间内气候状况的预测。
6.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日常生活:穿衣、出行、农业、健康等。
-经济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环境保护: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