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1地形图的判读,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实际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地形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地形类型,理解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学会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进入七年级时,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初步认识等。但对于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的识别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可能缺乏系统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保持一定兴趣,尤其是对于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较快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偏好直观教学,有的则更倾向于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地形图判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等高线的识别和理解、地形类型的区分、从地形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等。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地理概念缺乏直观感受,导致理解困难。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课堂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图样例、等高线分布图、地形类型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以辅助学生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等高线地形模型或地形图地图夹,供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形图,确保教学环境适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地形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途?”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没错,这就是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老师提问:“那么,如何从地形图中获取信息呢?”
3.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三、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老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2.老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地形图,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观察并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等高线的识别与地形分析
1.老师讲解等高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如:闭合曲线、等高线间距等。
2.老师提问:“请大家找出地形图中的等高线,并判断其表示的地形类型。”
3.学生尝试找出等高线,老师点评并指导。
五、实际案例分析
1.老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区地形图,并提问:“请大家根据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六、地形图的制作
1.老师讲解地形图的制作步骤,如:确定比例尺、绘制等高线、标注地形类型等。
2.学生跟随老师步骤,尝试制作一个简单地形图。
3.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互评。
七、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地形图的基本要素、等高线的识别、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
2.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地形图的判读有什么新的认识?”
3.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九、课堂总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
2.老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地理素养。
3.学生纷纷表示认同,课堂氛围活跃。
知识点梳理
1.地形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缩放比例。
-方向:图例中表示方向的标志,通常为北针。
-图例:解释图上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实体和地形特征。
-注记:图上对山脉、河流、道路等实体的文字说明。
2.地形图的分类
-实地地形图:直接反映实际地面的地形状况。
-剪影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用颜色区分地形类型。
-斜坡图:用不同颜色的渐变来表示地形坡度。
3.等高线的表示与识别
-等高线闭合且为一圈闭合曲线。
-等高线间距相同,表示同一高程面的地形。
-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峭地形,稀疏表示缓坡地形。
4.地形类型的判断
-高等于低:山峰或山顶。
-低等于高:山谷或盆地。
-等高线弯曲:表示河流或峡谷。
5.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识别等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