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飞夺泸定桥》旨在通过讲述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2.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3.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课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4.美学鉴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泸定桥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升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和“夺”字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理解红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如“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感悟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的团结协作和智慧,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发挥集体力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资源平台
-信息化资源:红军长征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音频材料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泸定桥模型)、图片展示、情景模拟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红军长征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描绘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提醒学生之前学习的长征故事,如《七律·长征》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泸定桥战役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役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和“夺”字的含义,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表现。
-举例说明:
-通过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泸定桥战役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战士的英勇行为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分组完成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模拟红军战士过泸定桥的场景,让学生体验红军的艰辛和勇敢。
-教师指导:
-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
-提醒学生下周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准备。
6.课后反思(教师填写)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泸定桥战役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能力提升:
-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上有所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3.情感态度:
-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产生了强烈的敬意和认同。
-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习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
4.行动实践:
-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收集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将红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