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实录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课本《信息技术》相关章节“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和“网络信息的筛选与应用”相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提高信息检索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信息获取、评估和应用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学习,锻炼其逻辑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团队协作,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包括信息定位、信息筛选、信息评估等步骤;
②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高级搜索功能的掌握;
③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如何将获取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学习中。
2.教学难点,
①学生对信息获取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步骤;
②网络信息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帮助学生识别和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③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有效管理信息的能力,避免信息过载和筛选困难;
④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信息获取的过程与具体学科知识或问题解决相结合,提高信息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信息获取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信息获取过程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信息检索和评估的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案例研究法,选取真实案例,分析信息获取的技巧和策略,增强学生的情境感知能力。
4.鼓励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在完成特定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信息获取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用网络搜索演示、信息检索工具操作视频等,直观展示信息获取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与学生打招呼:“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信息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高效地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呢?”
2.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板书:“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并解释其含义:“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就是指我们在获取信息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
2.老师讲解信息获取的四个步骤:
a.信息定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信息,确定信息来源。
b.信息筛选: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c.信息评估: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d.信息应用:将获取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学习中。
3.老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互动环节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获取信息时,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2.学生们积极回答,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操作
1.老师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尝试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从网络上获取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报道。”
2.学生们开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了解了信息获取的四个步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六、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任务:
a.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形成一篇心得体会;
b.尝试用所学方法,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获取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报道,并进行分析。”
2.学生们认真听讲,纷纷表示会按时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今天的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通过互动和实践操作,大家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2.学生们表示认同,并期待下一次的课程。
知识点梳理
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信息定位:明确获取信息的具体目的和需求,确定信息来源。
-信息检索:利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工具,查找相关信息。
-信息筛选:根据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评估: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信息应用:将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