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必修1.docx
文件大小:41.13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4.69千字
文档摘要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必修1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技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发展历程,了解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

熟悉一些常见的技术产品和工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技术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在技术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

通用技术必修1主要包括技术与设计的基础知识、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等内容。

1.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的概念与内涵:介绍技术的定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等。

技术的性质:探讨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等性质。

技术的发展历程:回顾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特点和重要技术成就。

2.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设计的内涵:讲解设计的概念、设计的分类(如技术设计、艺术设计等)以及设计在技术世界中的作用。

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美观性原则等。

设计的一般过程:提出设计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改进等环节。

3.设计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制定设计方案:学习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和方案筛选等方法。

制作模型或原型:介绍模型和原型的作用,掌握不同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测试、评估及优化:学会对模型或原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

4.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设计的交流:掌握设计交流的方式(如口头交流、书面交流、模型展示等),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思想和成果。

设计的评价:了解设计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学会对设计方案和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技术及其性质(约4周)

1.第一周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无人机等,引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介绍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技术的概念与内涵:讲解技术的定义,举例说明技术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分析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2.第二周

技术的性质:深入探讨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各种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第三周

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重点讲述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重要技术成就,如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的工业革命、现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等。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资料,制作成简单的PPT进行展示和汇报。

4.第四周

复习与总结:对技术及其性质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梳理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测验:通过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对学生本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阶段: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约5周)

1.第一周

设计的内涵:讲解设计的概念,区分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的不同特点,通过实例展示设计在技术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的分类:介绍常见的设计分类方式,如按照设计目的可分为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按照设计领域可分为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等。

2.第二周

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详细讲解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美观性原则等。结合实际设计案例,分析各原则的应用要点。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第三周

设计的一般过程:系统介绍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设计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改进等环节。每个环节通过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实际的设计问题,按照设计过程的步骤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规划。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