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皱褶肆虐盘桓等。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红柳的形象特点。
掌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红柳被砍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批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学习圈点批注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红柳的形象特点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对红柳被砍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批判。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借红柳所表达的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身行动。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讲授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写作手法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些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高山上的松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植物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应该是非常炎热、干旱的,那什么样的树能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看看作者笔下的这种树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毕淑敏。毕淑敏是中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以关注生命、人性等主题著称,文字细腻,情感真挚。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文章创作于20世纪末,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皱褶、肆虐、盘桓、伫立、苍穹、婀娜、锲而不舍等。
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读音,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例如,皱褶指皮肤表面因收缩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这里形容红柳树皮的样子;肆虐意思是不顾一切地任意残杀或迫害,强调风沙对红柳的侵害;盘桓表示徘徊、逗留,形象地写出了红柳根系的发达。
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围绕红柳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先写了红柳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接着描写了红柳的外形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讲述了红柳被砍伐的过程,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红柳消失的痛惜和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批判。
(四)精读课文,分析红柳形象(15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红柳生长环境的段落,思考这样的环境对红柳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那里空气稀薄,紫外线辐射强烈,气候瞬息万变,狂风肆虐,飞沙走石。这样恶劣的环境突出了红柳生长的艰难,更衬托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让学生找出描写红柳外形特点的句子,分析红柳的形象。
例如,它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写出了红柳枝干的坚硬和颜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描绘了红柳叶子的形状和姿态;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乐观和顽强。
总结红柳的形象特点:红柳外形独特,枝干坚硬,叶子如凤羽般美丽,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
(五)研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1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红柳吗?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写红柳,实际上是借红柳来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批判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思考。
2.分析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红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的?
引导学生从红柳的生长环境、形象特点以及被砍伐的命运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红柳生长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却顽强生存,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砍伐红柳,破坏了自然生态,这与红柳的顽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行为的谴责。
3.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