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doc
文件大小:4.99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4.3千字
文档摘要

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

荣维东

【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11

【复印期号】2010年09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10年5期第27~31页

【作者简介】荣维东(1967-),男,山东济宁人,西南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概述:三种写作范式的演进

???国内外对写作的认识大致有三种:(1)从结果上,把写作看作“写文章”;(2)从过程上,把写作看作“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3)从功能上,把写作看作“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1]

???与此相应,写作教学也大致经历了:传统的“结果—文本”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程—作者”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倡导的基于具体语境的“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我们将它们称为写作课程和教学的三种范式。

???传统的写作教学,主要以静态语言学、文章学知识为主体,重视写作结果即“文章”的制作和分析,以“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为主要课程概念和要素,采用的是“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范文揣摩、机械模仿的“结果教学法”(productapproach)模式。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信息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写作模型。这些模型大都把写作看成是作者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作即过程”的观念在西方流行起来,进入各国的课程标准、写作教材、作文教学之中。“过程教学法”(processapproach)成为主流的写作教学模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和特级教师也开始重视“写作过程”的教学。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功能语言学和建构主义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不仅仅可以看作是“一个结果”“一个过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或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基于这种视角,当前的写作教学理论比较关注写作的目的、对象(读者)、功能等交际语境要素的作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approach)受到重视。

???上述三种范式之间,写作观不同,理论基础不同,课程要素不同,教学方法迥异。虽然具有库恩说的范式之间的“不同通约性”,[2]但更体现着人类对写作本质和写作教学有效性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三种范式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不断补充、拓展和包容的关系,可用图1示意。

????

???图1写作观的三种范式转型

???◆三种写作范式

???就上述三种写作教学范式所关注的知识、概念、原理、教法、模式等的演进轨迹进行梳理,这对重构我们新的作文课程和教学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结果—文本”取向的写作课程

???“写作”最原始和普泛的含义是指“写文章”。中国古代的“八股文”写作,欧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的写作教学以及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其实质都是以训练学生“写”或“制作”出“好文章”为目的的。

???这种写作教学,依据的是语言学、文章学知识体系。比如,从语言学角度,评判文章要“文从句顺、合乎语法”;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文章的表现方式、表达技巧;从文章学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等。我们把这种以“关注写作结果”为中心的课程形态,称为“文本—结果”取向的写作。目前,它仍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主流范式。

???这种写作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布置写作题目或学习课文(范文)——分析讲解写作知识和方法——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最后批改评分。整个写作过程就是要制作出一篇合格的“文章”。

???在这样的思路下,教材里的写作内容以所谓的“八大块”知识为主。教师传授的是关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学生们所关心的是得个好分数,演练的是“应制”作文的本领。这种写作训练除了应付考试外,几乎毫无实际功能。这种写作教学有如下缺陷。

???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这种写作多采用命题的形式,讲究“审题立意”“按要求作文”“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代圣人立言”,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言

???5.过程写作容易变成机械的流程操作,这会抑制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冲动。

???其实,写作并非一个线性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应当回环往复,这是一个类似“弹球游戏”似的随机触发。写作是作者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物质和文化世界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另外,过程写作虽然实现了由重“文本中心”向“过程中心”“作者中心”的转变,但从实质上看,仍是脱离具体语境的写作。它尽管操作性强,但容易流于机械操练,与具体语境下的交际写作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交流—读者”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