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课时安排
1
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时分的知识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整点、半点;但是整点刚过和接近整点学生区分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经验少,但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是本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除加、除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标题
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4×8+640-6×4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身边的事引入知识学生更感兴趣容易理解。
环节标题
二、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
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预设学生行为
最长的是秒针秒针比分针走得快。
1分=60秒
设计意图
让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标题
三、体会1秒
教师活动
课题巩固练习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秒,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练习设计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