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物”心中有“志”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眼中有“物”心中有“志”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眼中有“物”心中有“志”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美,提升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托物言志散文。
3.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托物言志散文的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托物言志散文的写作技巧:如何通过选材、立意、构思等环节,将“物”与“志”有机结合。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难点:
1.立意深度与新颖性:如何在众多“物”中提炼出独特的“志”,使散文立意深刻且富有新意。
2.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在表达“志”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语言既富有文学性又自然流畅。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立意,通过比较和筛选,寻找最佳立意。
3.重视语言训练,通过范文阅读和写作实践,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托物言志散文。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
2.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托物言志散文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实施案例研究法,选取经典托物言志散文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立意和修辞手法。
4.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散文中的“物”或“志”,体验写作过程,加深对散文情感的理解。
5.利用游戏化教学,通过“托物寻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散文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托物言志散文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特别的事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界、历史人物或文化符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物”所蕴含的“志”。
简短介绍托物言志散文的概念,强调其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情感或哲理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托物言志散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写作技巧。
过程: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定义,强调其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思想的写作手法。
详细介绍托物言志散文的组成部分,如开头、主体、结尾,以及如何通过选材、立意、构思等环节来创作。
三、托物言志散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篇散文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散文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从中学到写作技巧。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篇托物言志散文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散文的选材、立意、修辞手法等,分析其成功之处。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托物言志散文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散文的选材、立意、修辞手法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托物言志散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概念、写作技巧、案例分析等。
强调托物言志散文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这一写作手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尝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