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本节课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等物质的反应规律,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实验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探究意识,树立安全、环保的化学价值观;理解金属化学性质与社会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与应用。
-具体细节:
-学生需掌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条件,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置换反应,并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及金属反应条件的判断。
-具体细节:
-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并能根据顺序表预测金属的反应活性。
-识别并判断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条件,如酸的种类、金属的状态等。
-在实验中观察金属反应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分析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产物。
-结合具体实例,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分析金属置换反应的可行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激发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金属反应的动态过程,增强直观性。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巩固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
3.实验器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不同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如金属制品、硬币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重要性。
-提问: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条:金属与氧气反应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铁丝表面变化,并解释反应原理。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4Fe+3O2→2Fe2O3。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模拟实验,巩固知识点。
-第二条:金属与酸反应
-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条件,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如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第三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置换反应,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
-学生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和沉淀生成。
-分析实验结果,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判断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第一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预测以下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情况:铝、铜、银与盐酸、硫酸铜溶液。
-学生讨论并分享预测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条:金属腐蚀与防护
-学生讨论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如涂漆、镀锌等。
-教师展示金属腐蚀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腐蚀现象。
-第三条:金属资源的利用与环保
-学生讨论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环保措施,如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等。
-教师总结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强调环保意识。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举例说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如铁丝燃烧需要加热。
-第二方面: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学生举例说明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如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第三方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学生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如判断铜是否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提问: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哪些方面有实际应用?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