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x
文件大小:40.67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4.65千字
文档摘要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准确描述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并理解其反应原理。

深入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能熟练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铝与氧气反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会从实验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体会化学规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对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本质理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提问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请同学回答。

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引出新课

我们知道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不同,那么不同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情况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8分钟)

1.展示铝制品

展示一些常见的铝制品,如铝锅、铝饭盒等。

提问:铝制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铝制品不易生锈?

2.实验演示

取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在酒精灯上加热。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铝条逐渐熔化,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分析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化学方程式:\(4Al+3O_{2}=2Al_{2}O_{3}\)

3.对比讲解

对比铝与铁、镁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铁锈是疏松的,不能阻止铁继续生锈;镁在空气中燃烧比较剧烈。而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这体现了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三)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15分钟)

1.提出问题

很多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那么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呢?

2.实验设计

分组实验:分别取镁条、锌粒、铁钉、铜片,放入四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实验步骤:

用镊子夹取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用砂纸打磨后,依次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倒入约5mL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避免酸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仔细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气泡产生的速率等现象。

3.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提醒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汇总如下: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率很快。

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反应速率较快。

铁钉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

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

引导学生分析:

从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看出,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较缓慢,铜不反应。

金属活动性:镁>锌>铁>铜。

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_{2}+H_{2}\uparrow\)

\(Zn+2HCl=ZnCl_{2}+H_{2}\uparrow\)

\(Fe+2HCl=FeCl_{2}+H_{2}\uparrow\)

5.拓展延伸

提问:如果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情况会怎样?

学生推测后,教师补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