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应急避难》教案-2024-2025学年中图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23.3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4-07
总字数:约6.96千字
文档摘要

《应急避难》教案-2024-2025学年中图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媒体报道、安全教育活动等渠道,对地震、火灾等灾害有一定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灾害原理、应急避难方法系统性、深层次的认知。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已学习了部分自然地理知识,如地形地貌、气象气候等,这为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将这些知识与应急避难实践相结合,以及对不同场景下避难策略的综合运用,对他们来说仍具有一定难度。

在学习能力方面,七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深入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此外,由于缺乏实际的灾害应对经验,学生对应急避难知识的理解可能较为抽象,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借助丰富的案例、直观的视频和模拟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表现,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乱砍滥伐、过度开采地下水)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急避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让学生明白,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行动降低自然灾害对自身的威胁。

综合思维

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因素(如板块运动、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等)和人为因素(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疫病流行等,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灾害类型、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应急避难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

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了解其分布特点和成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东部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等,培养学生的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能力。

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在应急避难方面的差异,包括避难场所的布局、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等,认识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应急避难工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应急避难设施和疏散路线,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和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实地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应急避难的实际操作流程。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方式,获取有关自然灾害和应急避难的地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根据地震震级和烈度分布图,判断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险程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应急避难演练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灾害场景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如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寻找安全的躲避位置、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等)的特点、成因和危害。了解这些知识是掌握应急避难方法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灾害的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不同场景下(如室内、室外、学校、社区等)的应急避难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正确选择避难场所、如何进行安全疏散、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命安全,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应急避难设施的识别和使用,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发放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灾害中的生存能力。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自然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灾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自然和人为因素,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应急避难知识和技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避难方案。由于实际灾害场景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培养学生在面对灾害时的冷静心态和应对能力,将应急避难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灾害发生时,学生可能会因紧张、恐惧等情绪而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