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回顾透镜的基本概念,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焦点、焦距等。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熟练运用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如像的性质判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等。
掌握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透镜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回顾与应用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复习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生活中常见透镜应用的原理分析。
2.教学难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动态变化问题的理解,如物距变化时像的大小、像距的变化情况。
如何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透镜的相关知识,梳理重点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对复习内容有整体的框架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容易混淆或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不同物距范围对应的成像特点,通过交流讨论加深理解。
3.练习法:安排适量的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及时反馈复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透镜的结构、成像过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图片,如照相机拍摄的美丽风景、投影仪投射出的精彩画面、放大镜下清晰的微小物体等,引导学生回忆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对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哪些关于透镜的知识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顾之前学过的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等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后续复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梳理(15分钟)
1.透镜的分类及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片讲解: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通过动画演示平行光分别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传播路径,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特点。
2.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强调焦距是描述透镜对光线会聚或发散能力的重要物理量。
结合光路图,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像。
3.凸透镜成像规律
利用多媒体动画详细回顾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组装、蜡烛在不同位置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等。
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表格形式呈现: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
|||||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
|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u=f|不成像|/|/|
|uf|v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强调物距和像距的概念,以及它们与成像性质的关系。
分析不同物距范围对应的像的特点,如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等。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每种成像情况在实际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典型例题讲解(20分钟)
1.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画出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来作图。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过程:详细画出光线的折射路径,标注出焦点等关键位置,向学生讲解作图的依据和步骤。
总结:强调判断透镜对光线作用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确定透镜的类型。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例2:某同学用一凸透镜做实验,发现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