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家乡的变化》一课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家乡的历史,加深对家乡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人物和风俗习惯,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对家乡建设的参与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家乡历史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
2.学生能够描述家乡的风俗习惯,并表达自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难点:
1.学生对家乡历史人物和风俗习惯的理解深度有限,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
2.学生在表达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时,可能缺乏具体的例子和情感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等方式,结合家乡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或参与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感性认识。
3.鼓励学生收集家乡的文化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具体事例表达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增强情感共鸣。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家乡历史人物图片、家乡风光照片、传统节日习俗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3.教学视频:收集与家乡相关的纪录片片段,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讨论记录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表达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家乡风光图片,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家乡的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喜爱。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家乡的变化,提问:“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吗?”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讲解家乡历史人物的事迹,如英勇事迹、精神品质等。
-举例说明:以家乡的英雄人物为例,如“家乡的抗日英雄”,讲解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品质。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家乡英雄人物,引导他们思考英雄人物对家乡和国家的贡献。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家乡的历史人物资料,整理成小报或手抄报。
-教师指导: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小报制作。
4.实践活动(约2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如博物馆、历史建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教师引导:在参观过程中,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历史变迁。
5.分享交流(约15分钟)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报或手抄报,分享对家乡历史人物的认识。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6.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7.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乡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献、地方志、家族史等资料,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家乡历史的途径。
-家乡文化研究:搜集关于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地方习俗等文化研究资料,丰富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家乡英雄人物故事集:整理汇编家乡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包括革命烈士、科学家、教育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