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眼与视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一个苹果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描述视觉是如何形成的,能说出常见视觉异常情况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2.发展用科学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对比眼睛和相机的结构示意图,提高对比观察、类比思考的能力。
3.通过观察同桌的眼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作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了解常见视觉异常情况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养成关爱眼睛健康、卫生安全用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提问】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器官认识这个物体?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器官?
新课讲解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提问: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感受器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受到刺激后即产生冲动。
教师补充: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有些冲动在引发反射活动的同时还会在脊髓和脑干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相应的感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内容,提出问题:什么叫感觉器官?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
二、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展示】眼睛的图片,提出问题:眼睛由哪几个结构组成?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上下眼睑、睫毛、眼球。
【教师补充】还有泪腺,其中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
1.眼球的结构
活动: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学生按照方法步骤识别眼球模型各部分的名称,提出问题:
(1)眼球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2)眼球壁又分为哪三层?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交流后回答:
(1)眼球壁、内容物。
(2)外膜、中膜、内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结构
功能
眼球壁
外膜
角膜、巩膜
支持和保护眼球
中膜
脉络膜、虹膜、睫状体
营养眼球和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内膜
视网膜
光感受器
内容物
房水——稀薄的液体
玻璃体——较脆弱的胶冻状物
晶状体——一个小巧而富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
2.视觉的形成
【展示】视网膜成像示意图,提出问题:外界的物体会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呢?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倒像。
继续提问:那我们看到的物体是倒的吗?
学生回答:不是。
【播放视频】视觉的形成视频,提出问题: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认真观看并回答:进入眼球的光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师生共同总结】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形成过程)
3.视觉的调节
【讲述】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由远及近飞来的足球而迅速地躲过它。在夏日的骄阳下,我们会眯起眼睛;而走进昏暗的电影院,我们就要瞪大眼睛。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视觉是可以调节的。
【展示】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眼球变化的图片,提出问题:视觉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光线弱时,瞳孔变大。
【教师补充】看近处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看远处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4.近视眼与远视眼
【展示】近视和远视的形成过程,并提出问题: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近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进入眼内的光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进入眼内的光在视网膜后方成像,而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提问】如何进行矫正呢?
学生回答: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远视眼配戴凸透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2页“课外实践活动”,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课堂小结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
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板书设计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眼与视觉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二、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的形成
3.视觉的调节
4.近视眼与远视眼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