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教案-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
教学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归纳其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后续学习其他大洲和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与地图等基础知识之后,对区域地理的初步探究。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通过丰富的地图、图表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亚洲作为世界第一大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其地理位置影响着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分布,而地形、气候又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亚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模式,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方面还存在困难。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地图阅读方法,但对于如何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地理特征并分析其成因,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如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综合思维
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系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如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归纳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等,识别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气候类型,概括亚洲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认识亚洲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独特性。
地理实践力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如绘制亚洲轮廓图并标注重要地理事物、分析亚洲地形剖面图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亚洲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或小报告,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和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亚洲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的主要特征。
理解亚洲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成因。
从综合的角度,深入理解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展示亚洲壮丽自然景观的视频,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长江黄河的奔腾、热带雨林的繁茂等。
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美丽景观都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那你们知道亚洲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吗?这与亚洲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亚洲的自然环境,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被亚洲的自然美景所吸引,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
通过精彩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亚洲自然环境,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知识讲解
1、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
展示“东西半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在半球中的位置,提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展示“亚洲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分别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让学生说出亚洲跨越的温度带,提问:“亚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这种纬度位置对亚洲的气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讲解亚洲的海陆位置,提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什么位置?濒临哪些大洋?这种海陆位置对亚洲的气候和交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笔记本上记录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影响。
思考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与同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掌握分析一个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理解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亚洲的地形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