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在校园读书节上的讲话:别让算法推荐取代自主阅读的惊喜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操场上摆满了书,教室里贴满了大家的读书手抄报,走廊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空气中都飘着墨香的味道。这样的场景,让我特别感动。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老生常谈”但非常重要的话题——“别让手机挤走了书本”。
我知道,这个题目一说出来,可能有些同学会偷偷撇嘴:“校长又要讲大道理了。”但请相信我,今天的话不是命令,不是批评,而是一个真心希望你们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辈,想和你们分享的心里话。
第一部分:手机和书本,谁在“偷走”我们的时间?
同学们,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每天花多少时间看手机?
刷短视频、打游戏、追明星动态、聊天……这些事是不是不知不觉就占用了你们课后的几个小时?我敢说,有些同学连上厕所都要抱着手机,甚至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玩到凌晨。
但你们知道吗?根据调查,中国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有些甚至超过6小时。而每天能静下心读书半小时的人,不到四成。
手机像一块磁铁,吸走了我们的时间,也吸走了我们的专注力。
以前,你们会因为读完一本《哈利波特》兴奋得睡不着觉,会因为书里的故事和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很多人捧着手机刷完一条又一条视频,放下手机后却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记住。
有人说:“手机里也有知识啊!短视频能学英语,公众号能看新闻。”这话没错,但我想问:“碎片化的信息,真的能代替系统的阅读吗?”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短视频里看到“李白是诗仙”,可能下一秒就划走了;但如果你读《李白传》,会知道他年少时仗剑远游,中年时郁郁不得志,晚年时依然洒脱豪迈——他的诗是人生,人生也是一首诗。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十几秒的视频永远给不了的。
第二部分:为什么书本无可替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不是手机,而是文字和书籍。
文字让知识跨越时空,书籍让思想代代相传。没有书本,就没有孔子、苏格拉底的智慧,没有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没有曹雪芹、莎士比亚的文学。
读书能带给我们三样“宝藏”,是手机永远抢不走的:
1.深度思考的能力
手机里的信息像快餐,吃多了会“营养不良”;而书本是“满汉全席”,需要细嚼慢咽。读《三国演义》,你会思考“为什么诸葛亮鞠躬尽瘁却未能兴复汉室”;读《平凡的世界》,你会明白“苦难中如何坚守理想”。这种思考,是短视频里“三秒一个反转”的刺激无法替代的。
2.专注力的修炼
读书时,你需要一字一句地看,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需要抵抗外界的干扰。这种专注力,是未来学习、工作最核心的竞争力。试想,如果连一本200页的书都读不完,将来怎么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3.精神世界的丰盈
手机里的世界很热闹,但热闹过后往往是空虚;书本里的世界很安静,但安静中藏着星辰大海。读《小王子》,你会懂得“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读《活着》,你会学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些感悟,会成为你们未来人生中最坚实的铠甲。
第三部分:别让手机“绑架”你的青春
同学们,我理解你们为什么爱玩手机。
它太方便了——手指一滑,就能看到全世界;它太有趣了——游戏、社交、娱乐应有尽有;它甚至成了你们社交的“通行证”,别人都在聊的梗,你不懂就会被孤立。
但我想说:“手机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是主人。”
你们正处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记忆力最强、好奇心最旺、可塑性最高。如果把大把时间交给手机,交给算法推荐的无休止的娱乐,就像把一颗钻石扔进沙堆里,再闪耀的光也会被埋没。
分享两个真实的故事:
1.去年毕业的一位学长,曾经是“手机控”,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他偶然读到《人类群星闪耀时》,被书中人物追求理想的精神震撼,从此每天早起半小时读书,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说:“书里的光,比手机屏幕的光更亮。”
2.另一个同学,长期熬夜玩手机,上课打瞌睡,视力从1.5降到0.6。医生警告他“再这样下去可能视网膜脱落”,他才幡然醒悟,现在成了班级“读书角”的管理员。
同学们,手机不会告诉你熬夜伤身,不会提醒你虚拟世界外的真实人生有多重要。能对自己负责的,只有你自己。
第四部分:放下手机,捧起书本的“小秘诀”
可能有人会说:“校长,我也知道读书好,但就是控制不住玩手机啊!”
别急,我给大家支几招,咱们一步步来:
1.给手机“划个禁区”
比如:写作业时把手机放在客厅;睡觉前半小时不碰手机;吃饭时和家人聊天而不是刷视频。这些小习惯,能帮你慢慢夺回时间的主动权。
2.从“读感兴趣的书”开始
不用逼自己一开始就啃名著。爱看科幻的,可以从《三体》读起;喜欢历史的,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