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全体教师例会上,校长讲话:如何让学生必须听你的课?.docx
文件大小:18.46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4-08
总字数:约4.14千字
文档摘要

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你的课堂中来,是每一位教师最为渴求的教学状态。当你站在讲台上,眼前的学生们目光炯炯、专注倾听,这种场景会让教师倍感欣慰,也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如果你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那么你自己的教学激情也会被不断点燃,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然而现实情况却常常让我们感到失落。我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一遍遍推敲讲稿内容,绞尽脑汁设计课件和教学活动,可学生们的反应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身在课堂心游天外,有的低头玩手机成群结队,甚至有时教室里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让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堂瞬间变得索然无味。虽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但每每遇到都会让教师心情低落。

学生不听课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根本上很多因素都与教师自身相关。这涉及教师的学术声誉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教师课堂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教师教学技巧是否娴熟、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是否到位、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有效等方面。当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也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学风不良又常常与学校整体氛围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假如作为教师的你目前在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上还有提升空间,也就是说,你的教学水平还不足以凭借内容本身吸引学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认真听你的课呢?提出这个问题有两个考虑:第一,每位教师都有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学术和教学的双高水平;第二,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恰恰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虽然水平有限但态度端正,有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愿,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总之,这位教师是有责任感的,是真心想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来探讨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必须听你的课。

1.明确课程价值,建立学习动机

在开课伊始,最好是第一堂课,你需要向学生们清晰地阐述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这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这门课很重要,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这门课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这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继续深造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比如,对于一门编程课程,你可以分析它如何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在未来工作中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何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工具,甚至如何在面试中为学生赢得加分。这种分析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有具体事例和数据支撑,要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不学好这门课可能带来的遗憾。

当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价值后,学习动机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比任何外部强制措施都更有效。这其实是依靠明确学习目标来驱动学生听课。

2.制定共识课堂规则,形成集体约束

学校和学院通常都有统一的学习纪律和规范,但这些规定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学生可能执行得不够认真。而如果是师生共同商定的规则,其约束力会大大增强。

在开课初期,你可以先拟定一份课堂规则的草案,然后邀请学生一起讨论完善。这些规则可以包括出勤要求、上课参与方式、作业提交标准、小组讨论流程、使用电子设备的限制等内容。重要的是,这些规则是全班共同讨论决定的,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合理性是很强的,他们不会故意制定荒谬的规则。恰恰相反,有时候学生制定的规则会比教师想象的更加严格。比如,我曾经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自己提出,上课迟到五分钟以上的同学需要在下节课做五分钟的主题分享,这个规则执行下来效果非常好。

当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执行起来就会少了许多阻力。这种方式是依靠民主参与的制度建设来驱动学生听课。

3.快速熟悉每位学生,建立情感连接

认识你的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是了解他们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当你能在课堂上准确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在校园里能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学生就会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自然而然对你的课程产生更多的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教师能够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这种被认可的感觉会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同时,当你在课堂上随机点名提问时,如果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也会增加一种紧张感,让学生不敢在你的课堂上走神。

认识学生不只是记住名字那么简单,还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比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你可以在课后提供额外的辅导;对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你可以给予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这种方法是通过师生情感纽带的建立来驱动学生听课。

4.构建课程内容递进关系,形成知识依赖

一门课程的各个章节、各次课之间应该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当你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使得每节课都是前一节课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