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校园周边零食“黑红榜”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精准识别校园周边常见零食的安全状况,熟练掌握查看食品包装信息、辨别食品添加剂等基础食品安全辨别技能,准确阐述不安全零食对健康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观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判断食品安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向家人、朋友传播食品安全知识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面且清晰地区分校园周边零食的安全类别,系统总结出便捷、实用的辨别技巧,深入剖析不安全零食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2.?难点:切实让学生克服贪图口感、追求低价等不良饮食习惯,将所学食品安全知识扎实地运用到日常零食选择中,形成长期稳定的健康饮食行为。
三、教学方法
1.?观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校园周边零食店铺,直观了解零食的销售环境与种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探讨零食的安全性,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能力。
3.?对比分析法:对比安全与不安全零食的各项指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辨别方法。
4.?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加深学生对不安全零食危害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
1.?提前实地走访校园周边零食店,收集各类常见零食的包装样本。
2.?整理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记录表,准备课堂抢答小奖品,如健康小零食、精美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学生在校园周边零食摊前挑选零食的热闹视频,视频中展示各种色彩鲜艳、包装各异的零食。
2.?提问引导:“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校园周边零食摊,大家平时肯定没少光顾。那你们在挑选这些美味零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是不是真的安全、健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秘校园周边零食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借助精心制作的PPT,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食品安全的基础概念。比如,将食品保质期生动地比喻为食品的“健康有效期”,一旦超过这个期限,食品就可能“生病”,危害我们的健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食品添加剂,说明合理使用能让食品更美味、保存更久,但过量或违规使用就会带来隐患。
2.?列举生活中因食用过期食品、含过量添加剂食品导致身体不适的简单例子,如食用过期面包导致腹泻,让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后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每组4-5人的小组,为每组发放校园周边常见零食清单,清单上涵盖薯片、果冻、棒棒糖、辣条、酸奶、坚果等各类零食。
2.?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讨论并在记录表上详细列举他们认为安全和不安全的零食,并写下判断依据。例如,在讨论辣条时,引导学生从包装是否完整无破损、生产厂家是否知名且有正规厂址和联系方式、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种类是否过多且有无不常见的化学名称、价格是否低得离谱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3.?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走动,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食品安全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归纳(10分钟)
1.?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代表们依次阐述小组认定的安全零食和不安全零食,并详细说明判断理由。
2.?教师根据各小组发言,系统总结并形成校园周边零食“黑红榜”。红榜中列入像正规品牌独立小包装的坚果,它们通常经过严格的生产加工流程,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100%纯果汁,无添加糖和其他有害添加剂,能为身体补充维生素。黑榜则列入“三无”辣条,这类辣条往往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达标,添加剂滥用;包装破损的糖果,容易受到细菌、灰尘污染,食用后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3.?全面总结辨别安全零食的实用方法:一看包装,有无破损、胀气,印刷是否清晰,有无正规的生产厂家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和生产日期、保质期;二看配料表,成分简单、添加剂种类少且无过多陌生化学物质的相对更安全;三看价格,价格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零食,很可能在原料、生产工艺上存在问题。
(五)案例警示(10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某学校周边小商店售卖的“问题饮料”导致多名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新闻报道视频,视频中展示学生们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的画面,以及相关部门对问题饮料的检测过程和结果。
2.?详细讲解案例细节:这款“问题饮料”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劣质的水源和过期的果汁浓缩液,同时违规添加了大量的色素和甜味剂来掩盖异味和提升口感。饮用后,学生们出现了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涉事商家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3.?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