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其垂直分层结构,培养地理空间思维,为后续学习气象、气候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通过结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相关内容,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背景,设计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大气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和创新思维。
三、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在进入地理学科学习前,已具备一定的自然常识和生活经验,对大气现象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地理知识框架。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大气组成和分层结构的了解较为零散,对科学探究方法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应用能力尚待提高。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地理现象时,缺乏有效的思维工具。素质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以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地理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大气现象进行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大气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通过GIS软件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3.实物模型:制作大气分层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垂直结构。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气层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图片中看到哪些信息?大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发学生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2.新课讲授
(1)大气的组成
详细内容:教师简要介绍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解释这些成分在大气中的作用。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详细内容:教师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并举例说明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大气对地球的影响
详细内容:教师分析大气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天气、生物多样性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
(1)模拟实验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使用气球模拟大气层,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的垂直分层。
(2)制作大气分层模型
详细内容: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大气分层模型,加深对大气结构认识。
(3)观看大气现象视频
详细内容:播放大气现象的视频,如云的形成、雷电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的奇妙。
4.学生小组讨论
(1)大气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举例回答:同学们,你们认为大气对地球生物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2)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回答:同学们,大气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3)大气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回答:同学们,大气对气候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进行如下分析和举例:
(1)重难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分析:学生容易混淆各层的特点和功能,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实验加深理解。
举例:教师以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变化为例,说明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2)重难点二:大气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学生可能对大气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举例:教师以温室效应为例,说明大气对气候的影响。
用时: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15分钟)、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总结回顾(5分钟)
总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图:提供不同大气成分在垂直分层中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垂直结构,包括各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图:展示大气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如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