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运刀时避开牛“筋骨交错”的地方,顺其自然,知其不可为而不为;《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思考。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
虽万难,吾往矣!
庖丁解牛,技臻化境,“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乃循理顺势、保全之智,闪耀实用光芒。亚圣处霸道横行之世,明知王道难彰,仍汲汲于推广仁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显坚守价值、超越功利的风骨。二者态度,映照人生抉择,各有其理。然深究之,若为时代前行与个体生命寻一更根本之指针,窃以为,孟子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与担当,更能烛照幽暗,砥砺精神,驱动文明赓续。
诚然,庖丁之道不可或缺。其“依乎天理”,洞悉规律,避开“筋骨交错”,方能“恢恢乎游刃有余”。现实世界,客观限制无处不在。认识边界,尊重规律,是成事基础,亦免无谓损耗。缺乏清醒现实感,徒凭意气,易蹈“折也”覆辙。
然而,人类文明之壮丽,恰在于不安于“可为”之域,勇于叩问“不可为”之门。历史关键飞跃,常滥觞于此。孟子之时,王道几成空谈。然若其亦“不为”,仁义之光或将湮灭。正是其明知不可为而力为之,播撒理想火种,为后世立价值圭臬,滋养千年文脉。此种“为之”,已越术抵道,关乎信仰与文明续绝。
放眼寰宇,科学革命,挑战既定范式;社会革新,反抗不公现实;伟大创造,探索未知领域。哥白尼、马丁·路德·金,无数先贤志士,其所“为”之事,当时多被视为“不可为”。若无此精神,人类或仍踯躅于蒙昧。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仅是勇气,更是打破认知牢笼、拓展生存空间、驱动社会演进的根本引擎。它承认现实之艰,更笃信理想之能;正视“不可为”判断,更勇于以行动重塑可能边界。
况且,“不可为”之界定,常染主观色彩,受时代、认知所限。昔日奇想,或为今日寻常。“为之”实践本身,即具证伪“不可为”、创造新现实之力。行动,使“不可为”成动态挑战,而非静态宿命。
当然,尊崇“为之”,非鼓吹盲动。孟子之执着,亦需策略智慧。追求崇高目标,尤需庖丁之洞察,审时度势,辨识路径,迂回借力,以求实效。此乃“心怀孟子之志,手运庖丁之术”,理想与现实之辩证统一。
然究其根本,面临重大抉择、关乎道义未来之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更显核心价值。当今世界,诸多严峻挑战如“筋骨交错”。若仅以庖丁之道避之,恐积重难返。时代呼唤担当精神,明知征途维艰,仍愿为共同福祉挺膺负责。
综上,庖丁之智,教吾辈精明处世;孟子之勇,励吾辈担当使命。以后者为精神之鹄,更能彰显人之尊严与力量。于“不可为”处敢抉择“为之”,纵前路荆棘,亦能燃希望之炬,汇成推动历史前行的磅礴伟力。此,应为吾辈青年于时代命题下,更值得选择并践行的回响。
范文二:
循理而蹈隙,游刃而有余
《庄子》寓言,庖丁解牛,神乎其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于筋骨盘结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刀刃十九年若新。此般智慧,非消极退避,乃洞悉规律、顺应自然的圆融之术。与之相对,孟子倡王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志可嘉。然两相权衡,若为个体安身立命、事业恒久计,庖丁之道,恐更具普适性与根本性,蕴含深刻生存哲学与行事圭臬。
庖丁之智,首在于“知”。此“知”,非浅尝辄止,乃深层洞察,了然事物内在肌理与运行规律。他深知“彼节者有间”,亦明“筋骨”之坚。现实世界,物理法则、社会规约、时势变迁,皆有其固有之“理”与难越之“限”。未能洞悉肯綮,不明利害,徒凭意气强行“为之”,无异于“族庖月更刀,折也”,事倍功半,甚或自蹈险境。故“知其不可为”,是清醒判断之始,规避损耗、择定可行路径的前提。此非怯懦,实为睿智。
庖丁之妙,在于“避”。此“避”,非转身逃离,乃“以无厚入有间”的精妙操作,高效运作。面对复杂局面,强攻不如巧避,硬闯不如迂回。庖丁的“不为”,实为更高明之“为”——尊重客观限制,寻阻力最小通道,精准发力。生活中,处理棘手问题,化解人际矛盾,皆需此智。懂得避开锋芒,绕开壁垒,于无路处觅缝隙,方能化繁为简,从容破局。此种顺势而为,是策略,是艺术,更是功夫。
庖丁之道,终在“久”。十九年用刀如新,解牛数千,不仅凭技,更赖“不为”带来的保全与可持续。爱惜羽毛,珍护资源(含心力),方能行稳致远。人生是长跑,非冲刺。懂得何时积蓄,何时暂缓,规避风险,保存实力,方能在关键时有所作为,且能“为”之长久。反之,若一味“为之”,不计成本,纵有悲壮,亦可能绚烂而暂,过早燃尽。庖丁的“游刃有余”,不仅是技艺巅峰,更是身心和谐、与物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诚然,孟子之“为之”,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