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大有机碳(SOC)库,SOC库的微小变化会对大气
CO2浓度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着气候变化。激发效应作为土壤碳循环的关键过程,
其大小和方向影响着有机碳的分解和固存。激发效应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
碳库的稳定性,该稳定性越来越多地被证明受到土壤中矿物物理保护作用的影响,因
此有机碳与土壤中矿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持久性的调节至关重要。在陆地生态系统
中,深层土壤作为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动态过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土壤矿物与
有机碳之间的作用如何影响激发效应尚不清楚,尤其在深层土中甚少有过研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以安徽马鬃岭林场杉木人工林表层(0~10cm)、亚表
层(10~20cm)以及深层(20~40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
13
中添加C标记的葡萄糖以及两种铁氧化物,以此阐明不同土层土壤激发效应的差异,
并探究不同晶体型态的铁氧化物是如何影响不同深度SOC的激发效应,并揭示其潜
在的调控机制。通过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土壤碳的激发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亚表层以及深层土壤
碳的累积激发效应依次为1.62、1.03和0.61mgC·g?1SOC。SOC、可溶性有机碳(DOC)、
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矿化氮以及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颗粒有机碳(POC)
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依次降低。可见易分解有机碳含量越多,激发效应强度越高。
2、不同晶体型态的铁氧化物对土壤碳的激发效应产生不同影响。结晶度较高的
针铁矿通过共沉淀作用降低了碳和养分的可利用性,而水铁矿是一种弱结晶的铁氧化
物,较差的结晶相更容易被还原。因此,铁氧化物晶体型态的不同影响着铁结合有机
碳的溶解与结合,从而影响激发效应。促进结晶性较差铁氧化物向结晶性好的铁氧化
物转变能提高有机碳稳定性。
3、铁氧化物对不同土层土壤碳激发效应产生不同影响。在表层土壤中,游离态
铁氧化物(Fed)、无定形态铁氧化物(Feo)、铁结合有机碳(Fe-OC)以及土壤碳限
制是影响激发效应的重要因子。Goe-glu处理的碳铁比为1.78,可见该处理下针铁矿
与有机碳通过共沉淀的方式固持了有机碳。不稳定的碳输入引发了可能调动铁氧化物
的非微生物变化,从而发生离子交换,Fed含量增加,调节着碳的固存。针铁矿添加
抑制了激发效应。Feo在土壤环境中极易受到微生物还原和溶解的影响,这与本研究
中Fh-glu处理的Feo含量显著高于Glu处理这一结果相吻合,可见水铁矿发生还原
反应,但碳限制的缓解导致了激发效应没有差异。在亚表层土壤中,无定形态铁氧化
物(Feo)、磷酸酶(phos)是影响激发效应的重要因子。针铁矿加入后,共沉淀加剧
了土壤中的养分限制,然而磷酸酶活性增强去获取养分却未能得到缓解,导致了培养
前30天抑制了激发效应强度。随着培养时间的不断延长,分解释放出Fe-OC结合的
II
有机碳,促进了激发效应强度。水铁矿对葡萄糖的优先吸附,使得葡萄糖来源的矿化
减少,导致原有的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加。随着结合能力逐渐减弱,葡萄糖来源的碳被
分解出来后,培养后期产生了负激发效应。在深层土壤中,土壤碳限制和磷限制则是
影响激发效应的主要因子。针铁矿稳定葡萄糖来源碳的强大能力导致大多数不稳定的
碳被固定,葡萄糖的不完全利用使土壤中碳的可利用性降低,导致激发效应没有发生
显著变化。水铁矿的还原溶解使磷限制得到缓解,促进了激发效应。
4、本研究中,各处理下的碳平衡均是正向的,在每个土层中,铁氧化物的添加
对土壤的碳平衡有明显差异。外源碳添加后有一部分碳留在了土中,补偿了激发效应
所带来的碳损失,可见尽管土壤有机碳被激发,但土壤中的碳含量仍增加,强调了外
源碳输入的重要性。
总之,在本研究中碳的可利用性是影响不同土层激发效应的主要因素。铁氧化物
的晶体型态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碳的激发效应产生交互作用。在研究矿物保护的固碳作
用时,应考虑铁氧化物稳定有机碳和微生物矿化损失有机碳的双重作用,从而进一步
明确铁-碳耦合关系对碳循环的影响。
关键词:激发效应;土壤深度;铁氧化物;矿物保护;土壤碳限制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