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自主建构。采用情境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究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地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文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水土流失的原因、区域发展的措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等资料,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区域发展对黄土高原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
探讨黄土高原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独特的窑洞、热闹的安塞腰鼓等画面。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区,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黄土高原的大致经纬度范围,以及它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一说黄土高原大致在哪些经度和纬度之间,主要包括了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大致介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多个省级行政区。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并自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使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有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景观图片,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三种地貌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积极发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地貌特征。
【教师总结】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它们是由于黄土高原长期受到流水侵蚀等作用而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接着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示意图”,讲解水土流失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不同地貌特征的理解。同时,初步引入水土流失的概念,为后续深入探讨水土流失问题做铺垫。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资料,包括黄土高原的土质、降水、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资料,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总结】自然因素方面,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孔隙大,颗粒之间的黏聚力小,容易被流水冲刷;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对地表的侵蚀力强;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人为因素方面,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得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和固持;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开矿、修路等,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水土流失的危害
【教师活动】展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相关图片和案例资料,提问:“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说一说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观察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水土流失导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