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宿松方言“着”和“倒”持续体的用法-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宿松方言“着”和“倒”持续体的用法-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摘要:本文以宿松方言中的‘着’和‘倒’持续体用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宿松方言的实际运用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这两者持续体在宿松方言中的用法特点、功能及语法意义。首先,从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方面对‘着’和‘倒’持续体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着’和‘倒’持续体在宿松方言中的用法特点,包括结构形式、搭配对象、语用功能等;再次,对比了‘着’和‘倒’持续体在宿松方言与其他方言中的异同;最后,对‘着’和‘倒’持续体在宿松方言中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汉语方言持续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体是汉语方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能够表达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完成、进行等意义。在宿松方言中,‘着’和‘倒’持续体用法尤为典型,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然而,目前关于宿松方言‘着’和‘倒’持续体用法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旨在通过对宿松方言‘着’和‘倒’持续体用法的深入分析,揭示其用法特点、功能及语法意义,为汉语方言持续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汉语方言持续体研究;二是为宿松方言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三是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语法结构及语义表达的认识。
第一章宿松方言概述
1.1宿松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历史背景
(1)宿松方言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东部边缘。该方言区东临长江,西接湖北,北与安庆市毗邻,南与江西省接壤。宿松方言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涵盖了宿松县全域以及周边的部分地区,涉及人口约60万。宿松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即为楚国属地,后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2)在历史背景方面,宿松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宿松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宿松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地形复杂,这为方言的分化提供了条件。其次,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变迁也对宿松方言的演变产生了影响。例如,元末明初的战乱导致大量人口迁徙,使得宿松方言吸收了其他方言的特点,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宿松方言。此外,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对方言的传播和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宿松县为例,其行政区划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变动,这也使得方言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3)宿松方言在历史上还受到了周边地区方言的影响。如与湖北省接壤的方言区,由于两地的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流频繁,宿松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受到了湖北方言的影响。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商贸往来,宿松方言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词汇,使得宿松方言具有丰富的词汇资源。例如,在宿松方言中,许多与商贸相关的词汇都来源于其他方言。这些词汇的吸收和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宿松方言的表达能力。
1.2宿松方言的语言特点
(1)宿松方言在语音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声母方面,宿松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声母,如“见”系声母在宿松方言中读作“k”或“g”,而“溪”系声母则读作“h”。韵母方面,宿松方言的韵母系统较为丰富,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韵母,如“东”、“冬”、“江”等韵母在宿松方言中仍保持原貌。声调方面,宿松方言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声调的调值和调型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2)宿松方言的词汇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词汇方面,宿松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如“伢子”、“伢娘”等,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已经很少使用。此外,宿松方言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如与农业、商贸、交通等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宿松方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词汇使用上,宿松方言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谐音、比喻、夸张等,使得宿松方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宿松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简单,但在某些语法现象上具有独特性。在句子结构方面,宿松方言遵循主谓宾的基本语序,但在实际运用中,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成分,常常会使用倒装句式。在动词时态方面,宿松方言的动词时态表达较为丰富,除了使用助词“了”、“着”等来表达动作的完成、持续和进行,还常常使用重叠式动词来表达动作的反复和短暂。这些语法特点使得宿松方言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
1.3宿松方言的研究现状
(1)宿松方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对宿松方言的研究逐渐深入。据相关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篇关于宿松方言的学术论文发表,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其中,语音研究主要集中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对比分析,如对宿松方言声母系统的研究,指出其保留了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