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会课】劳动如今更光荣
班会背景
理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八荣八耻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往往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部分学生在学校劳动中敷衍逃避,在家中父母代劳,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低下。
班会目标
认识目标
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生活。
情感目标
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光荣,热爱劳动,主动劳动。
行为目标
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高效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班会准备
人员准备
(1)全班50人,分为7组,每组7-8人;
(2)微视频拍摄及剪辑3人。
(3)诗歌朗诵6人。
(4)情景表演4人。
(5)辩论赛8人。
(6)劳动方案设计评委,每组派出1人。
(7)班会记录、摄影各1人。
材料准备
(1)微视频(2分钟)
(2)调查报告1份。
(3)劳动故事图片10张。
(4)诗歌朗诵背景音乐4首。
(4)劳动方案设计奖状1张。
(5)假期社会实践照片4张。
班会过程
忧现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微视频:
(1)教室里:课桌抽屉杂乱无章,上课前找一本书手忙脚乱。
(2)宿舍区: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大包小包的脏衣服背回家。
(3)家庭中:父母盛好了早饭,一遍一遍呼唤孩子起床。
2.小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劳动现状不容乐观。多数高中生在家庭中缺少必要的劳动训练。“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依赖父母,由依赖产生惰性,惰性形成惯性。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能力缺乏。在学校劳动中效率不高,手忙脚乱。
明思想: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1.讲述劳动故事(配图)——劳动不分贵贱
(1)南京大学43岁的保洁阿姨吴立娣,因为在宿舍楼画黑板报,把南大校门口画出3D效果而走红。吴阿姨担任宿舍保洁7个年头,星空、校园、寄语等黑板报她手到拈来。同学们大呼:太专业!
(2)习近平总书记:日理万机,依然坚持做饭、打糍粑、磨豆花这些平凡的劳动,不忘劳动。
小结: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劳动没有贵贱。保洁员吴立娣的故事,可见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可以发挥创造力,从而成就自我的一片天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可知伟人在平凡的劳动中一丝不苟,更加值得尊敬。
2.朗诵劳动诗歌(配乐)——发现劳动之美
(1)【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结:两首诗歌,描绘出了劳动之美。躬耕田园的陶渊明,感受到劳动的惬意与踏实;村居的辛弃疾,看到了三个儿子劳动时的憨态可掬。
正行为:坐读陶诗未终卷,又乘韶华去劳动
1.学校劳动我争先——提升行动力
(1)微表演
时间:放学后。地点:教室里。
小李:“哎,小王,扫地啦!”
A.小王:“马上来。”说完,小王快速地把教室打扫干净。
B.小王:“就来。”说完,小王又沉浸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C.小王:“知道了,烦不烦啊,我正在解题呢。”说完,小王又沉浸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讨论: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是哪一种态度呢?
小结:劳动要增强行动力。打扫教室是集体行动,扫地的同学拖拖拉拉,拖地的同学只能跟着拖拉。或者先拖过地了,地上一片潮湿,又如何扫地?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完美合作。
(2)微辩论
正方:劳动对高中生学习有正面作用
反方:劳动对高中生学习有负面影响
正方主要观点:
①在劳动中沉淀自我,繁重学习之余,适当地清空自我,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②劳动可以维护共同的生活家园。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环境整洁清爽,才有学习的好心情。
③劳动任务有分工有合作,在合作中达成目标,有利于形成集体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时心无旁骛、事半功倍。
④劳动和学习态度是相通的。认真劳动,才可能认真学习。
反方主要观点:
①劳动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什么不把有限的时间更集中在学习上呢?
②机械劳动,形成刻板思维,不利于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室、宿舍、家庭没有必要每天打扫得纤尘不染。有研究表明,凌乱的桌面的主人更有创造力。并且,时代飞速发展,高中生可以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机器代替劳动,解放双手。扫地用扫地机器人,擦窗有擦窗机器人,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用洗碗机。一定程度上来说,懒人更愿意动脑筋,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小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