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中学生能力训练
历史模拟练习(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河姆渡遗址”“水稻”“半坡遗址”“粟”,这些关键词反映的主题是()
A.早期人类生活 B.远古的传说 C.原始农耕生活 D.早期国家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河姆渡遗址”“水稻”“半坡遗址”“粟”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当时人们已种植水稻;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居民主要种植粟。这些都体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农耕生产活动,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C项正确;“早期人类生活”涵盖范围过于宽泛,“河姆渡遗址”“水稻”“半坡遗址”“粟”这些关键词重点突出的是原始农业生产相关内容,并非早期人类生活的全貌,排除A项;“远古的传说”通常是指没有确凿考古依据,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是经过考古发掘证实存在的,有大量实物资料佐证,不属于远古传说,排除B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包括城市、文字、礼仪制度、军队等要素,题干中的关键词未涉及这些内容,与早期国家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A.多源性 B.多元性 C.单一性 D.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都有独特的考古成果,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源头,体现“多元”;同时这些不同区域的文明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这一整体,体现“一体”。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D项正确;“多源性”单纯强调起源的多个源头,但未突出各源头之间的联系与最终形成的整体特征,表述不够全面,排除A项;“多元性”着重于说明存在多个不同的部分,但没有强调这些多元部分最终汇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内涵,排除B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都有不同的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并非单一源头,“单一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激烈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商业活动活跃 D.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相较于之前的木、石农具等,更加坚固、锋利且耐用,提高劳作的效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B项正确;诸侯争霸主要涉及政治、军事领域的斗争,和铁农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A项;商业活动活跃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商业城市发展、商业政策等方面,和农业生产工具铁农具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青铜冶炼技术主要是在青铜铸造方面,铁农具代表的是冶铁技术的发展,而非青铜冶炼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4.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该材料表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奖励耕织、军功,推行县制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在描述商鞅变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也就是变法的意义,D项正确;而变法的原因通常是指促使变法发生的背景因素,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目的是变法想要达到的目标,即富国强兵,排除B项;经过则是变法具体实施的过程和举措,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中的这一记载反映了秦始皇的哪项功绩()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长城 D.统一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中,“度”指长度单位,“衡”指重量单位,“石”是重量的一种计量,“丈尺”属于长度计量。这句话强调的是统一度量衡的标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经济管理,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A项正确;统一文字主要是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后又推广隶书,重点在文字书写规范上,与题干表述无关,排除B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是军事防御工程,和题干内容不相关,排除C项;统一货币是将全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主要是规范货币形制和流通,并非题干所表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6.《汉书·景帝纪》软:“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