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YB/TXXXX《铁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规范》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第2部分:协同开采技术规范
第3部分:覆盖层形成技术规范
本部分为第3部分。
本部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7)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东北大学、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鞍钢集团矿业设
计研究院、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东矿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中钢集团马鞍
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平守国、李超亮、何荣兴、徐连生、仇金辉、孙厚广、柳小波、汪为平、孙晓
刚、邱景平、牛文杰、任江涛、韩智勇、代碧波、王姜维、孙丽军、丁航行、王林俊、刘振生、刘新刚、
李宏、温晓庆、毕晟。
2
3
铁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规范第部分:覆盖层形成技术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铁矿山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覆盖层形成的基本原则、技术参数、安全、监测等。
本部分适用于露天转地下采用崩落法开采的铁矿山。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覆盖层overburden
崩落法回采之前,强制性或自然崩落、回填一定厚度和块度的围岩或矿石散体垫层。
2.2
覆盖层结构structureoverburden
覆盖层的岩石块度构成和相应块度比例组合及分级、分层程度。
2.3
诱导冒落inducedcaving
利用足够跨度和面积的拉底空间,使上覆岩层、矿体破坏冒落。
2.4
可冒性cavability
拉底空间上部岩体能在次生应力作用下自然冒落成适于运搬的矿石块的特性。
3.基本原则
3.1露天转地下采用崩落法开采,应在回采前形成满足技术参数要求的覆盖层,露天转地下开采设计方
案中应包括覆盖层形成的相关内容。
3.2覆盖层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a)崩落边坡围岩法。在边坡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爆破法崩落露天采场的上盘、下盘或者端部边
帮的围岩,并抛掷到露天采场坑底形成覆盖层;
b)回填废石法。当矿山具备足够的可作为覆盖层的原料(露天剥离废石、挂帮矿和边角矿开采产
生的废石)和运输条件时,可在露天边帮的稳固段施工溜槽或直接采用矿用卡车在露天台阶倾倒废石至
露天坑底作为覆盖岩层;
3
c)回填废石和边坡围岩崩落联合法。由于特殊原因,初期不能崩落边坡围岩形成覆盖岩层时,先
期采用回填废石法形成一定厚度的覆盖岩层后,待边坡允许崩落后,再通过爆破法强制崩落露天采场边
坡,形成覆盖层;
d)诱导冒落法。边坡或坑底围岩稳固性较差,具有良好的可冒性,或经过设计、科研单位论证,
通过首采分段的回采创造拉底空间,可诱导上覆围岩或矿石及时冒落时,方可使用该法形成覆盖层。
4.技术参数
4.1露天转地下形成的覆盖层的结构与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形成的覆盖层具有抗冲击要求,即在地下采掘空间与露天坑之间形成缓冲层,为采空区上盘围
岩的大面积冒落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在地下采掘空间形成气浪冲击;
b)形成的覆盖层具有迟滞露天汇水涌入地下的作用,即能够对地表水进入地下采掘空间起到延时
和削峰作用,缓解雨季时地下矿井的排水压力;
c)形成的覆盖层满足地下开采损失与贫化的要求,避免覆盖层过早混入,影响矿石回收指标;
d)形成的覆盖层能够起到防止漏风的作用,导致风流短路,确保矿井通风效果。
4.2回采工作面上方应有不小于2个分段高度的覆盖层;矿体倾角较缓时,靠近上盘矿体回采时,应边
回采边放顶,或者留设不小于5m厚的矿石垫层,预防顶板冒落冲击危害。
4.3形成的覆盖层应满足一定的级配要求,形成的块度要略大于井下回采爆破的块度。
4.4严禁将混有较高比例的黄土、砂和细料的废石排入露天坑内作为覆盖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