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的实践能力。通过探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与环境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在知识层面,学生对一次性物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环保影响和资源浪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合作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尚需教师引导和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浪费一次性物品的行为,这需要通过课程引导他们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缺乏对环保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次性物品的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合作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介绍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现状和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一次性物品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场景和环保数据,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2.视频播放:观看环保宣传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影响。
3.实物展示:展示各种一次性物品,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家里常用的一次性物品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与环保相关的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一次性物品的定义、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一次性物品图片,如塑料袋、纸杯、筷子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一次性物品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环保购物袋、设计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的方案等。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小组展示(约15分钟)
-学生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经验。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案例分析(约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与一次性物品相关的环保案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保护环境。
6.总结提升(约10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反思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7.课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如何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设计一份家庭环保计划。
8.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建议。
知识点梳理
1.一次性物品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一次性物品是指使用后即丢弃的物品,如塑料袋、纸杯、筷子等。
-分类:根据材质可分为塑料、纸、金属、竹木等;根据用途可分为食品包装、日常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等。
2.一次性物品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方便快捷,易于携带,减少重复使用带来的清洗和消毒问题。
-缺点:浪费资源,增加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浪费: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导致木材、石油等资源的浪费。
-环境污染:一次性物品难以降解,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
-生物多样性破坏:一次性物品的降解过程中,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等造成伤害。
4.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的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一次性物品危害的认识。
-改变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