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规明纪懂法自觉远离酒驾
目录CONTENT三以案说法如何管酒治酒二酒驾的判定标准什么是酒后驾驶一五酒驾的危害四
什么是酒后驾驶第一部分
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醉酒驾驶或被判刑。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1、半斤不脸红,一斤不心跳,二斤倒不了!2、酒驾者都有超乎寻常的自信,觉得自己就是喝了酒,也能把车开到目的地;3、就是喝了酒,在遇上突发的事情时,也能从容应对和处理。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酒精会使人神经麻痹、迟钝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等出了车祸,悔之晚矣。酒驾心理:一是自以为没有醉
同样是山东省的一项数据表明:1年以下驾龄的很少酒后驾车,大量的酒驾行为出现在驾龄在5到20年的司机身上。岂不知,酒精入体之后,它并不认得你有几年驾龄。而事故却恰好会因为驾龄高、自持高,从而重视度低、防范心理差而多发。酒驾心理:二是自以为经验老到,车技高超
有些司机酒驾,总以为不会那么巧被交警撞上,或者在节日之前,觉得交警也要过节,认为过节相关检查就会少,于是借着酒劲儿开车上路。这种心理其实忽略了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检查酒驾、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其实并不是目的,禁止酒驾的目的是保护他人和驾驶员本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交通秩序、社会秩序。有交警检查,司机要做到不酒驾,就算没有交警查,不酒驾也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尊重生命的主动意识。酒驾心理:三是侥幸心理作祟
酒驾的判定标准第二部分
一、饮酒驾车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二、醉酒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
酒驾的危害第三部分
喝酒时酒精的刺激使人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喝多,当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对于酒后驾车者而言,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发生撞车的几率越大。达到10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当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8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2.5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程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
至于醉酒的驾驶员,甚至只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驾驶能力。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外围视界可达180度,如果酒精含量超过0.08%,驾驶员的视野就会缩小。(一)视觉障碍
(二)运动反射神经迟钝饮酒后驾车,反应迟钝,慢一两秒。如车速为60km/h,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米,必然会产生严重后果。(三)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因酒精麻醉作用,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02使心理发生变化酒精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对周围人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使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0103极度容易疲劳饮酒后由酒精的作用,80%人易出现肝留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困倦、打磕睡,表现为行驶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
如何管酒治酒第四部分
二、外部管理三、家庭管理一、内部管理
031、根据近年来典型事故案件教训,开展研讨及各项整改措施落实;2、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一次全面剖析,同时对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查摆、再整治,全面评估潜在风险隐患。队伍形势分析011、开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从严管酒治酒“六个严禁”》等法纪教育;2、运用典型案例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3、定期集中摸排分析,结合节假日、敏感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教育。加强教育引导02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调阅饮酒报备等方式,对人员进行排查,梳理单位“不放心人”特别是有饮酒甚至酗酒嗜好的重点对象。重点人员排查一、内部管理
饮酒报备制度明确全体人员不违反禁令确需饮酒的,按照消防救援队伍饮酒报备规定,使用饮酒报备系统进行报备,同时采用口头或微信、短信等方式向上级领导报备,报备领导要做好提示教育和跟踪管理工作。13随机性酒精检测制度将酒精检测作为日常性工作,不定期在夜间20时至22时就近召回人员进行酒精检测,并结合节假日和敏感时间节点加大检测频次。2常态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