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习内容;一、室内燃气的基本情况
;1、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主要成分是含有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低分子烃。液化石油气为无色无臭,泄漏时难以发觉,商用液化石油气一般都加入一些臭味的硫化物。气态时,密度大,约比空气重1.5—2倍;液态时,密度小,约为水的1/2,由液态挥发成气体时,其体积扩大250—300倍。;液化石油气燃点低,点火能量为万分之几毫焦耳,闪点为-73.5℃,爆炸极限为2%—10%,爆速为2000—3000m/s;热值大,是城市煤气的6倍;有一定毒性,轻度吸入能使人产生头晕、心跳、恶心以及虚脱,当吸入浓度较高时会使人窒息死亡;空气中含有10%液化石油气时,人在该气体中有五分钟就会被麻醉。;2、天然气
天然气是通过气井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烃类和少量非烃类混合气体的总称。它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生成、运移,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储集在地下构造层中。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约95%以上),并含有乙烷、丙烷、丁烷、戊烷以上的烃类,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非烃组分。其特点是:①热值高(平均热值为8000千卡/立方米),燃烧稳定;②安全性高,天然气的燃爆浓度范围为5—15%,而煤气为4—35%,液化石油气为2—10%;③性能优良,价格又比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低;④方便、卫生。
天然气成份决定它是一种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可燃气体,属一级可燃气体。
;3、煤气
城市煤气一般是以煤炭为原料而制取的煤制气,主要成分为烷烃、烯烃、芳烃以及一氧化碳、氢气等,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其比重比空气略轻,一旦从设备或管道中泄漏后易在空气中飘散,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6.6—55%,遇明火、高温等火源,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煤气有毒,其中含有一氧化碳、芳烃等,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使人昏迷不醒甚至死亡,在低浓度下也能使人产生头晕、心跳、恶心及虚脱。
;(二)室内燃气事故种类
1、泄露
2、爆炸;1、泄漏
(1)设备老化造成可燃气体泄漏。
(2)施工不慎造成气体泄漏。
(3)使用不当造成燃气泄漏。
(4)人为造成燃气泄漏。
;2、爆炸
可燃气体一旦泄漏,与空气混合即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爆炸极限内一旦遇到火源,将会引起猛烈的爆炸。燃气泄漏除导致中毒之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就是达到爆炸极限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炸。
;燃气爆炸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
一是储存可燃气体的罐体受热膨胀,造成容器爆炸,如火场中液化气罐爆炸等;
二是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火源发生爆炸。
;二、事故处置程序
(一)接警出动
1、中队接警出动时,必须了解以下相关情况:
(1)发生气体泄漏的初始时间、地点、范围等;
(2)是否有人员遇险及大概的位置、数量等。
(3)扬言自杀者精神状况、所处位置。
2、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迅速出动消防、抢险等力量前往。并接警信息,请求指挥中心通知事故所在地的公安、燃气、医疗卫生等单位到达现场。
;(二)组织指挥
中队力量到场后,指挥员按照室内燃气泄漏(扬言自杀)事故处置程序,迅速成立询情、侦察(检)、警戒、疏散、掩护、强攻(排险)、救生、照明等战斗小组。
;(三)处置原则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指导,对燃气事故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以提高对重特大燃气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四)处置程序
1、询情组由执勤队长和班长组成。询问知情人了解事故现场情况(主要包括发生泄漏的具体位置或扬言自杀者的基本情况、遇险人数、扩散范围、疏散情况等),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切断现场电、气等设施的准备;及时向119指挥中心汇报现场信息。
;2、侦察(检)组(抢险)人员用目测、听觉、侦检仪器(可燃气体检测仪)等装备检测是否达到爆炸浓度及扩散蔓延的方向,搜寻遇险、遇难人员;扬言自杀者的精神状况;并将侦察(检)情况及时向119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进行汇报,为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并保持对现场气体浓度不间断检测;;3、警戒组(消防)人员携带警戒器材,根据侦察(检)结果,初步划定警戒区域,并在出入口设立记录员,对出入警戒区域的战斗员和器材进行登记,对个人防护进行安全检查,提醒相关注意事项。视情在处置区域周围设立隔离带,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出。与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安力量协商警戒区域外的警戒,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要求随时实行动态封闭措施。;4、疏散组(抢险、消防)人员对发生泄漏的居民住宅和周边的一定区域进行人员疏散,作好统计,坚决做到“只出不进”。禁绝处置区域内所有的电源、火源等危险源。
5、掩护组(消防)人员施放两路干线。第一路出水对发生泄漏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