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组合作+智能考试系统:薄弱学校信息技术考前规模化精准教学方式实证研究.docx
文件大小:23.06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4-11
总字数:约6.85千字
文档摘要

小组合作+智能考试系统:薄弱学校信息技术考前规模化精准教学方式实证研究

摘要: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规模化精准教学是我国大班教学下的专有名词,薄弱学校要想在规模化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教学,需要将传统基于小组合作的精准教学与智能考试系统有机结合:教师指导精准投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异质小组合作及组间竞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阶段性智能考试系统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精准。“小组合作+智能考试系统”充分体现传统教学精准与现代教学精准的结合,为薄弱学校规模化精准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薄弱学校;规模化教学;精准教学;小组合作;智能考试系统

0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1]在政策的引领下,教育正朝着以学习数据为基础开展精准教学的方向不断推进,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而要进行大规模学习数据分析,需要在教学中嵌入智能化教学系统。

目前,针对信息技术考试的智能化系统有很多,如石开KK信息技术考试系统、智林考试系统等,它们都是集考试管理、题库管理、考试过程控制、评分、成绩收集、成绩查询统计分析、成绩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将其应用到初三信息技术考前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轻松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而实现规模化精准教学。但目前的考试系统人均收费均在100元以上,对于薄弱学校而言,经费压力太大。因此,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一种既能适时了解学生学习数据又经济实用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在分析规模化精准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某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初三年级考前复习为主要内容,以“掌握学习”“最优化教学”为理论基础,提出“小组合作+智能考试系统:薄弱学校信息技术考前规模化精准教学方式”,并基于该方案展开实证研究。

1内涵解读:规模化精准教学

规模化精准教学,是我国大班教学下的专有名词,是指教学时不仅要考虑一个行政班的规模教学,也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精准教学。精准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精准、系统地评估教学策略与课程的方法[2]。本研究中的精准教学是指PrecisionTeaching,主要指针对班级教学,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指导精准地投送给学生个体,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3]。

精准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对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精准了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分析[4],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精准把握。首先,精准教学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教学,是在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等数据的基础上做出的教学决策,因此,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次,精准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等进行有效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数据记录。再次,精准教学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精准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教学评价为基础的精准教学,强调根据教学评测反馈的数据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5]。

教师指导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何克抗、李怡明等学者的研究指出,任何一种教学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便不能顺利达成目标[3]。在课堂中实施精准教学,主要是教师将精准教学中收集到的差异化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发现的多数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少数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进而实现精准投送教师指导。

精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指导精准投送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充分应用,既符合我国大班教学的国情,也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充分体现。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精准教学要体现四点要求,即:在内容上精准目标定位,在时间上精准把握时机,在方法上精准选择手段,在情感上精准配合对位。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精心备课、合理分组和有效指导等环节的实施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要做到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过程和方法、优化操作练习。

2现实问题:薄弱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缺乏个性化、精准化

2.1共性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合作与探究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两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一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差异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个性化教学无法实现;二是信息技术日臻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在迅速地更新,相应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如何发生变革[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