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英文名称:ComputerNetwork
课程代码:621010041
学 分:3
学 时:45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必修课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建议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教程》,第6版,谢钧、谢希仁,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2
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第8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08
课程教学目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大纲适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含专升本)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为学习后续的高级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及应用、互联网信息系统开发和网络应用类课程、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奠定基础。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达到深入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协议,掌握应用网络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扩展跟踪和学习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
1.知识方面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分类、功能和应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和各层的功能定义,理解接口、服务和协议的概
念,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3)了解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熟悉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和应用,了解网络通信的性能指标。
了解局域网的层次结构标准及层次结构,理解并掌握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标准;了解快速以太网等高速局域网技术、无线网络和虚拟局域网技术。
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分类、功能和应用,理解并掌握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组网技术、资源管理和配置方法。
理解并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理解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和协议;理解和掌握IP协议(包括IPv4和
IPv6)、路由及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区分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异同,熟悉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以及网络安全威胁,熟悉基本的网络安全措施。
2.技能方面
掌握常用网络设备的特点、基本功能和安装配置方法;掌握以太局域网组网和测试方法;熟悉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
掌握利用协议分析软件捕获网络通信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协议封装和解封装的工作过程。
掌握TCP/IP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能判断并解决一些实际网络故障问题;理解网络服务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器(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应用构建的层次化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授课和学生网上自学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层次,补充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讲授与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与先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网络应用编程、网络工程、互联
网应用、网络安全等相关课程。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作业、学生网上在线课程预习和复习、相关资料阅读、作业、考试和考查、作业互评等。
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授课中,教学从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等核心知识要点出发,遵循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策略。对于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案例、师生互动讨论、练习和实验操作,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有:
1.采用分层法组织本课程的核心知识要点,以网络层次体系结构为核心展开教学,从概念、术语的深入理解入手,去认识理论和工作原理的作用,结合案例去了解应用技术和标准的形成,后续通过课程设计或专业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在核心知识理论指导下,学会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去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逐步构建计算机网络综合知识体系。
2.在强调四个“基本”(基本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知识要点外,针对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去阅读技术资料和文献,探索了解技术原理,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以提高学生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3.采用实例对比教学法讲授网络概念和术语,枚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的实例,联系一些概念和方法,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充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讲稿中引入动画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网络系统组成、结构、工作过程、数据报文传送和协议状态变化过程,加深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