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影像学设备(X、CT、MRI、超声等)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助图像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状态级病理改变,达到诊断疾病目的的学科。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而堆积的缺血性坏死。病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脑干等部位,梗死灶直径约为5-15mm
空气支气管征:由于实变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其内有时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透明的区域
划分:(横)上中下野(纵)内中外带
肺纹理:在胸片上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主要由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
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并吸入气体后形成的透亮区,不和支气管相通,比支气管大
空腔:是指肺内生理腔隙发生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
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系支气管完全阻塞后,相应肺部分或全部无气而不能膨胀导致肺体积缩小的状态。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的减少,但二者比例仍正常。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骨组织钙化不足,骨骼发生软化。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结构消失
骨质增生硬化: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组织学上为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骨折:指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中断
儿童青枝样骨折的X线表现为:骨皮质和骨小梁发生变形,褶皱凹陷或隆起而不见骨折线,似嫩枝折曲后的表现
骨骺损伤:为干、骺愈合之前骺部发生的创伤,也称骨骺分离
病理性骨折:因骨自身存在病变,使骨的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Colles):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远侧断端像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桡骨前倾角减小或成为负角,是手呈银叉状畸形。
codman之角:骨膜反应中央部分被肿瘤组织破坏,在破坏的残端形成三角形阴影。是骨肉瘤常见的X线表现。
骨片陷落征:骨囊肿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因囊内液体流出,导致骨折片向囊内移位称为骨片陷落征,为骨囊肿的特殊征象
sohmorl结节:髓核经软骨盘的受损破裂处突入其上下椎体的骨松质内,形成椎体边缘黄豆大小的压迹
流空效应:心血管内血液因迅速流动,使发射MR的氢原子核离开接受范围,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或者T2加权图像中均成黑影,这一效应使得心腔和血管显影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居于中线,位于鞍背后上方约3cm处,成人出现率为40%,最大直径不超过10mm。其他钙化包括大脑镰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前后床突钙化、基底核、小脑齿状核与硬脑膜钙化等(大脑、侧脑、小脑、硬脑,前后床有基底核)
人体CT组织范围:+1000HV——-1000HV
骨组织:+1000HV脂肪组织:-120—300HV空气:-100HV水:0HV
1、基底核灰质团块: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屏状核豆屏的尾巴,只剩下壳了,就苍白了
2、X线的特点: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电离效应。
3、MRI:多序列成像;最常用的是SE和FSE,其次是:序列弥散加权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具体看书P7)
4、颅脑CT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扫描,正常脑实质密度有不同程度增高,正常脑实质因血-脑屏障而轻度强化,脑内血管明显强化,其他结构如硬脑膜、垂体和松果体因无血-脑屏障均可发生明显强化
5、常见的脑内肿瘤有哪些:
神经上皮肿瘤(最常见)(神经上皮肿瘤最常见的是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瘤的分级:1级毛细胞型,2级弥漫型,3级间变形,4级胶质母细胞瘤。1级为良性,2为低度恶性,3-4为恶性
脑膜瘤(相邻脑膜可呈鼠尾状强化为“脑膜尾征)
垂体腺瘤(鞍区最常见的)=10mm微腺瘤,10mm大腺瘤
颅咽管瘤、听神经肿瘤(脑桥小脑三角区最常见)
脑转移瘤(“小肿瘤大水肿”为特征)
从上到下看头部:上皮、脑膜、垂体、听(耳朵)、咽、最后脑转移
6、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见(室内有星形)
脊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多见
硬膜外肿瘤:转移瘤、淋巴瘤(转移淋巴到外面)
7、游离性胸腔积液据液体量的多少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少量积液:指积液量在250ml左右
②中量积液:液体上缘在第4肋前端以上,第2肋前端以下
③大量积液:积液上缘达第2肋前端以上,表现为患侧肺野呈均匀高密度影,肋膈角消失,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移位
8、1895年伦琴发现X线
9、小儿长骨特点:骺软骨尚未完全骨化
10、骨骼改变包括: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
局限性病变(肿瘤、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
全身性: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和骨发育障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