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聲部的基本對位福克斯(J、J、Fux1660--1741)奧地利音樂理論家、作曲家,他從15、16世紀的複調音樂實踐中歸納出五類對位法,至今仍有指導作用,我們在複調課程中將其稱為“基本對位法”。二聲部基本對位的構成特性與實踐意義:福克斯規範了五類節奏組織形式,將其與全音符構成的固定調(簡稱為C、F)進行結合,形成基本對位形式以橫向思維為基礎,將自然音調式的旋律線加以縱向結合,由此形成音程與和絃,這些協和音程與和絃是基本對位結構的縱向基礎。強調建立明確的調性結構。固定調的起點音與終點音均為主音。固定調上的對位聲部的起點與終點也以明確調性為基本原則。五類對位中的後四類,為練習各種對位性不協和音(和絃外音)技巧的運用,設計了富於邏輯的空間框架。五類對位練習中,強調將整體旋律作為邏輯的統一體來構思,不允許孤立地羅列縱向結合的音程或和絃。每個旋律線力求優美而流暢。還可以進一步地設計旋律的高潮點,以及從高潮點逐漸下降進行到期最後主音的運動過程的層次。在基本對位的練習中,避免模進以便加強旋律線連貫運動的思維培養。當然這點只限於基本對位的學習階段。終此式可以是對位性的,也可以是和絃功能性的。基本對位練習男女混合四聲部的音域範圍,所以使用目前通用的高低音大譜表的合唱譜形式,與“和聲學”教學統一起來。固定調是以全音符時值作成的曲調,不加改變地運用於用於任何聲部作為基礎,之後在與之結合的其他聲部定作對位旋律。第一類對位:一音對一音第一類對位是在固定調的上方或下方,用同樣時值的全音符寫作對位旋律,構成一音對一音的基本對位結構。在二聲部的第一類對位中,兩個旋律相結合,只能創造出一系列的和聲音程,而不能構成完全和絃。因此,學習第一類對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和聲音程的運用、調性結構的建立、聲部進行技巧和旋律流暢性培養等。一:和聲音程1、大小三度及其複式音程、大小六度及其複式音程,為不完全協和音程,音響堅實,是二部對位的重要音程。例:2、同度、純五度、純八度及它們的複式音程,有穩定感,是建立調性結構的主要音程。例:3、純四度因其特殊性質,使其具有雙重特性,其本身具有解決的傾向而形成不穩定的效果。所以在二聲部第一類對位中是堅決禁用的例:二:調性結構在第一類對位中,建立調性結構所使用的主要音程為同度、五度、八度。其應用原則是:1、開始的第一小節,如固定調在下方聲部時,上方聲部可以用同度、五度、八度與固定調結合。2、開始的第一小節,如固定調在上方聲部時,下方聲部只能用同度、八度音程與固定調結合。五度不可用。3、最後一小節,兩聲部都應結束在主音的八度大中型同度音程上。上述原則是基本對位練習的範圍內建立調性的方法。以強調主音的穩固作用,明確由起點到終點運動的方向感。三:聲部進行聲部進行是對位寫作的重要技術原則。在第一類對位中,聲部進行是形成兩個聲部各自獨立性的重要因素。以下是聲部進行的規則:1、大小三度及其複式音程、大小六度及其複式音程,雖然是複調對位的主要音程,但連續出現三次平行就會形成一種依附關係,從而減弱了旋律線的獨立性。如下的進行要避免:2、嚴格禁用平行五度、平行八度、反向五度與反向八度。如下面的進行堅決禁止。3、由其他音程同向進入五度及八度時,應注意如下兩種情況:A:當上聲部級進下聲部跳進時,可用。B:上聲部跳進下聲部級進同向到達五度與八度時,是為隱伏五度與隱伏八度,應當嚴格禁止。如下例:4、兩聲部避免交錯與超越。如下例:5、兩聲部之間的音域距離,要在男女混合四聲部的範圍內,任選兩個聲部加以組合。只要不超出各自聲部的人聲音域即可。6、同度音程在結構內部禁止使用。因為同度在結構內部使用,會使二聲部結構造成中斷的效果。四:對位聲部避免同音反復與連續進行。1、為使旋律線流暢,對位聲部應以級進為基礎。而具有和聲張力的五度、四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等旋律音程的跳進都有不可缺少。但大七度、九度、增四度減五度音程作旋律性跳進則應避免。2、大跳音程之前,應以相反方向的級進為佳。這樣可形成委婉曲折的旋律進行。一音對一音基本對位練習譜例1譜例2譜例3譜例4第二類對位:二音對一音第二類對位是在全音符的固定調之上及固定調之下,用二分音符對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