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伤员急救、自救方案.docx
文件大小:18.0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4-12
总字数:约3.92千字
文档摘要

伤员急救、自救方案

1.1心肺复苏术

1.1)心肺复苏术的作用与意义

它能使某些心跳、呼吸已停止的“死者”“死而复生”;使心脏和肺重新工作;远离医院的现场,应立即对突发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病人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方法,争分夺秒,在现场抢救往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1.2)适应症:各种心脏病;意外伤害,如外伤、触电、雷击、自缢和淹溺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休克;其他突发事件等。

1.3)心肺复苏术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1.3.1)判断病人意识、心跳、呼吸是否停止

如病人突然倒地或抽搐后,可用指甲掐鼻唇沟处,如毫无反应为意识丧失;无胸腹部呼吸动作为呼吸停止;在颈动脉摸不到脉跳为心脏停止。颈动脉最易摸到的位置在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当确定病人意识已完全丧失,无心跳、无呼吸或仅有极微弱缓慢的心跳和呼吸时均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可以先用中等力量拳击心前区,若心脏不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尽快向医院求救。

1.3.2)胸外心脏按压

1.3.2.1)病人仰面平卧,最好躺在硬地或硬板床上,以加强按压效果。按压部位:成人在胸骨的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

1.3.2.2)抢救者用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手指翘起,另一手掌置于前手背后,双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掌的正上方;有节律、垂直地施加压力于病人胸前。抢救者跪在病人一侧或站在一侧,按压力量要适中,能使胸骨下降3~5厘米为宜。

1.3.2.3)每一次按压与松弛相接,时间各一半,松弛时手掌根部不用力,但不要离开胸部,使胸骨自然回到正常静止位置,按压次数为每分钟80~100次。

1.3.2.4)注意事项:按压力量不宜过重或过轻;按压部位一定要准确;要耐心地持续按压,及时在运输途中也不能间断。

1.3.3)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同时进行(二人抢救)或相继进行(一人抢救)。

1.3.3.1)通畅气道:病人平卧,肩颈部垫一软垫,使病人头向后仰;抢救者用一只手抱在病人后颈部,另一只手掌放在病人前额部稍用力向后压,使病人头后仰,或者一手拖住病人下颌用力上举,一只手向下压病人前额;也可直接提捏舌头,牵引舌根离开会咽部;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鼻、气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病人口腔、鼻孔中可能有痰液,血液或呕吐物等,应及时给予清除。

1.3.3.2)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病人气道通畅后,一只手的食指捏紧患者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将口与患者之口紧贴后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同时看病人胸部抬起;吹气完毕,抢救者之口离开病人之口,手指松开病人鼻子,完成一次人工呼吸,吹气和间歇的时间约为1:2,每分钟约为12~16次,每次吹气量为800~1000毫升。

1.3.3.3)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配合

两人抢救时,一人专做人工呼吸,一般每按压心脏5次,吹气一次;吹气时心脏按压暂停,吹气完毕,恢复心脏按压。如一人抢救,则按压心脏15次,吹气2次,交替进行。

1.3.3.4)注意事项: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口对口要严密不漏气;必须能观察到病人胸部随吹气、排气而有起伏。

1.3.3.5)抢救有效的判定:大脑活动,如瞳孔由大变小,触动眼睫毛时眼皮有闪动;肌肉张力增高;正常呼吸或大呼吸;四肢挣扎等;大动脉能摸到搏动;口唇指甲由紫转红等。如有上述症状,应继续坚持抢救,直至恢复心跳,呼吸基本正常。

1.2高热降温方法

人体正常掖下体温为37℃以下,37.1~38.0℃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1~41℃为高热,41.1℃以上为过高热。

低热和中度热可由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脑出血、中暑等也会引起高热。

2.1)高热病人入院处理前应注意

2.1.1)未明病因,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给诊断治疗造成困难。

2.1.2)不要滥用激素降温。

2.1.3)在体温超过40℃;高热伴有抽搐或胡言乱语者;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者应进行紧急处理后迅速送往医院诊断治疗。

2.2)物理降温方法

2.2.1)毛巾用冷水浸湿后放于病人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2.2.2)在前额、枕后、颈部、掖下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冷水袋,或者用冷水浸湿毛巾,不断擦拭上述部位;用25%~50%酒精或白酒擦拭上述部位以及胸腹部。

2.2.3)喝冰水、吃冰块,用凉水喷淋病人,将病人安置于有空调的房间内等。

2.3)中暑病人的处理

先兆中暑与轻度中暑病人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或通风环境中休息,饮用清凉饮料;体温升高,可用冷水擦身;重症中暑病人(高热、无汗、呼吸快而弱、心跳快症状)迅速采取降温措施,送往医院治疗。

1.3烧伤(烫伤)

3.1)烧烫伤面积和深度测算

手掌法:以患者手掌五指并拢,相当于身体表面积的1%,适用于小面积烧伤估计。新九分法:头颈为9%,双上肢为18%,躯干前后(包括会阴1%)共27%,两侧臀部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