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x
文件大小:1.49 MB
总页数:74 页
更新时间:2025-04-12
总字数:约2.77万字
文档摘要

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XXXX1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重症医学的起源追溯到1952年丹麦暴发脊髓灰质炎[1],当时大量患者需要呼吸支持,但是对重症患者如何治疗尚无足够认识。1959年美国Weil医生开始创建休克治疗病房[2]。1929年德国Forssmann-Falck[3]成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第一人,开创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先河,奠定了心导管研究基础。至1953年Sedingger技术[4]使得床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成为可能。由于重症医学的初始阶段,对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尚不了解,故于1962年提出了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意义[5],临床上开始大量应用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静脉营养和血液透析[6]。1970年出现了Swan-Ganz导管,其在重症患者的应用使临床医生了解了重症患者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特点[7]。2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由于各种有创导管的应用,使得临床医生对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有所理解,重症相关操作不但是诊断的需要,且是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得以实施[8,9]。各种监测需要有创操作,操作不断成熟,促进了对重症的认识及重症医学的发展,但各种操作带来的相关损伤不容忽视,重症超声作为可视化工具应用到重症各种操作,可减少常规操作带来的不必要的并发症。

重症医学的发展伴随着重症相关操作的改变,重症相关操作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相关操作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减少重症相关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损伤是每一位临床医护人员面对和关注的问题。随着重症超声在重症诊治中的作用被日益认知,越来越被ICU工作者广泛接受和应用。重症医学专业医疗和护理在实施各种操作过程中开始应用超声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3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为了促进重症超声学术发展与体系建设,以及质量控制的需求,重症领域相关专家根据多年来的应用和推广经验,从基本理念到实施规范,制定了本共识。2022年组织全国各地的20余名重症医学护理专家组成撰写组,形成初步共识条目、解释与相关证据文献。2022年10月召开网络会议集中讨论,记录每位发言者对共识的意见和建议,条目修正后,所有参会专家针对每个共识条目再次进行两轮讨论,根据会议专家达成共识条目及其内容描述的要求,初步形成推荐意见53条。2023年6月将形成的初步条目通过问卷形式;发送给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共识评估组34名专家)进行投票。投票选项设同意、不同意、不确定;若同意,该选项给予0~9分评估;不同意和不确定不予评估。第一轮投票≥90%的46条予以采用,同意率在80%~90%的7条予以修改后第二轮投票,同意率≤80%的不予采用。4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第二轮投票中7条同意率未达到90%的4条亦不予采用,最终形成49条。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及专家权重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评估过程参考并遵循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推荐原则,综合评分为0~9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0~3分为不推荐,4~6分为弱推荐,7~9分为推荐,评估过程进行两轮,结合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和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专家组再次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修改。随后撰写组根据会议意见,再次查阅及增补最新文献,于2023年8月初形成最终稿。5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重症与重症操作的关系推荐意见1:重症相关操作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推荐强度:8.29)

各种操作给重症带来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同时亦带来医源性损伤,以中心静脉置管为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机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19%,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26%,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0]。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11]。其他重症相关操作同样亦会出现操作并发症[12,13,14,15],并发症与操作局部的解剖和相邻组织器官密切相关。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操作部位无法可视化,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和操作者均会产生影响。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操作标准,既往标准主要看操作是否成功,不成功即会尝试在不同角度、深度进行操作,无疑加重了操作部位的局部损伤,操作相关并发症亦会增加,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导致患者死亡。6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重症与重症操作的关系推荐意见2:ICU相关操作有不同的学习曲线,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