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2课时认识居民身份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第2课时
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居民身份证展开,引导学生了解身份证的起源、作用、结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身份证。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象征,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责任感和信息意识。通过学习居民身份证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对公民身份的确认和保护作用,增强遵守法律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识别和分析身份证信息,提升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培养信息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对身份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背景、法律地位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
2.能力层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还有待加强。
3.素质层面:学生的法治意识、责任感和信息意识正在形成,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重视的情况。
4.行为习惯: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法制观念,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不遵守规则、不尊重他人隐私的现象。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教师需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身份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强化法治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隐私,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打印设备、身份证样本图片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平台
-信息化资源:身份证制作过程视频、身份证相关法律法规文本、在线法律知识问答平台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身份证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角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身份证是每个人的身份证明,可以用来证明我们的身份,办理各种手续。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讲解身份证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解:身份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用于证明我们的身份,方便我们办理各种手续。
2.学生角色: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笔记:身份证的历史背景、作用。
3.老师角色:展示身份证样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身份证的结构和内容。
展示:身份证样本图片。
4.学生角色:观察图片,提问。
学生提问:老师,身份证上有哪些信息?
5.老师角色:讲解身份证上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
讲解: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证明我们身份的重要依据。
6.老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身份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7.学生角色: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享:身份证可以用来办理银行卡、乘坐火车、飞机等。
8.老师角色:讲解身份证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作用。
讲解:身份证上的信息是个人隐私,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信息,防止他人冒用。
9.老师角色:展示身份证制作过程视频,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制作流程。
展示:身份证制作过程视频。
10.学生角色: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思考:身份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11.老师角色:讲解身份证的制作流程,包括申请、审核、制作等环节。
讲解:身份证的制作流程包括申请、审核、制作等环节,需要经过严格审查。
12.老师角色: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正确使用身份证。
讲解: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如何正确使用身份证。
13.学生角色: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分享:我们要保管好身份证,避免遗失;使用身份证时要小心,防止他人冒用。
14.老师角色: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身份证的历史背景、作用、结构、内容、制作流程以及正确使用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
三、课堂小结
1.老师角色: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回顾:我们今天学习了身份证的历史背景、作用、结构、内容、制作流程以及正确使用方法。
2.学生角色: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复述:身份证是每个人的身份证明,用于证明我们的身份,方便我们办理各种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