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1.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下)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生命科学的基本观念,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组织、器官等,以及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方法。他们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光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和能量转换的原理掌握不深。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心,对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直观演示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过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复杂的化学变化。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光合作用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植物生长现象联系起来。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或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够准确。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光合作用相关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光合作用实验所需的植物叶片、蒸馏水、碘液、显微镜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清洁、安全,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光合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堂讲解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教师):接下来,我将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能、水和ADP、NADP+等物质参与,产生ATP和NADPH。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
(教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我将通过动画演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步骤。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并注意观察反应物、产物和能量变化。
3.实验探究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实验材料包括新鲜的植物叶片、蒸馏水和碘液。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一:取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将其放入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轻轻振荡。
步骤二:将试管放入黑暗处,等待一段时间。
步骤三:取出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在黑暗处加入碘液后,溶液没有变蓝?在光照条件下,为什么溶液会变蓝?
4.学生讨论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光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二: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问题三: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教师):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施肥、增加光照、改善土壤环境等。
6.布置作业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作业一: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作业二: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7.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