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
内容:本课为诗歌鉴赏课,主要学习艾青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将了解艾青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诗歌学习,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创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通过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结构特点。
-重点二:意象解读。指导学生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破旧的大地”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重点三: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艾青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诗歌意象的多义性。解释如何理解诗歌意象的多重含义,例如“破旧的大地”既是对祖国苦难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难点二:诗歌情感的细腻表达。分析艾青如何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词语选择,细腻地表达爱国情感。
-难点三:诗歌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探讨艾青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诗歌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艾青的生平,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理解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声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诗歌原文、作者照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2.音频辅助: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诗歌填空、翻译等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首描写祖国山河的歌曲,如《我的祖国》,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关于祖国的知识。
2.提出问题:观看歌曲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祖国有什么样的感情?请分享你们的想法。”
3.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诗人艾青: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诗歌的段落划分,使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结构特点。
3.解读诗歌意象: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破旧的大地”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艾青如何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词语选择,细腻地表达爱国情感。
5.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艾青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诗歌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诗歌填空:教师提供部分诗句,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填空,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诗歌翻译:要求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艾青的风格,创作一首关于祖国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拓展: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阅读艾青的诗歌作品,了解更多关于诗歌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20分钟):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巩固练习(10分钟):通过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小组讨论,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