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病例、辅助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要点.doc
文件大小:2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4-14
总字数:约1.78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病例、辅助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要点

患者,男,24岁。

主诉:步态及姿势异常18年,加重10年入院。

一、病史询问思路

1.围绕步态及姿势异常

步态形态:是跨阈步态、痉挛步态、小碎步前冲步态还是其他步态。本例患者行走时左脚尖先着地,足稍内翻。

姿势异常:是前屈,后仰还是向一侧倾斜。本患者右上肢屈曲,左下肢强直,腰背向后仰。

2.症状的波动情况

本例患者的症状上午较轻,有时完全正常,下午较重;劳累后、运动后或紧张时加重,休息后或睡眠后症状减轻或缓解。

3.伴随症状

有无异常运动,静止性、姿势性震颤或手足舞蹈样运动;有无眨眼、挤眉、咧嘴及耸肩。本例患者不伴这些异常运动。

4.病情演变

是持续进展、阶梯式进展还是平稳。本例患者缓慢进展,从最初左足肌张力障碍开始,缓慢波及四肢及躯干,伴言语不清。

5.一般情况

整个病程中,患者智能正常,饮食、二便功能正常,发育正常。

询问结果:

现病史:6岁时家属发现患者步态不稳,行走时左脚尖着地,易摔倒,伴行走后易疲劳,不能完全下蹲。外院诊断为腓肠神经麻痹及功能性疾病,对症治疗后无效。14岁时逐渐出现右上肢屈曲,左下肢强直,腰背向后仰,伴构音不清。这些症状上午较轻,有时完全正常,下午较重。劳累后、运动后或紧张时加重,休息后或睡眠后症状减轻或缓解。发病后无智能改变,苯海索治疗有效,但不能完全缓解。

既往史:否认一氧化碳中毒及毒物接触史,否认脑炎史,否认头颅外伤史,否认使用精神药物史。

个人史: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产后无窒息,发育正常。

家族史:其妹妹有类似症状,3岁时发病。

二、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前分析

体格检查应注意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首先应做全面系统查体。而神经系统查体是定位的关键。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提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腱反射减低或消失,锥体束征阴性提示下运动神经元(包括神经肌肉接头、肌肉)损害。检查肌力时应注意是近端无力还是远端无力,两边是否对称。近端无力常提示肌病、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根损害,远端无力提示周围神经损害。另外,应仔细检查有无感觉障碍。末梢对称痛觉减退提示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未见K-F环,构音不清。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明显增高,右上肢及左下肢齿轮样增高,左下肢畸形。腱反射对称活跃,未引出病理征。

2.体格检查后分析

查体可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判断。患者主要为肌张力增高,考虑为肌张力障碍。

三、进一步辅助检查

血铜蓝蛋白或铜氧化酶吸光度检查以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头颅MRI或CT以排除颅内其他病变。检查结果如下:

1.头颅CT/MRI正常。

2.脑电图正常。

3.肌电图正常。

4.血铜氧化酶吸光度0.3。

四、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

①起病年龄:儿童期起病。

②家族史:患者妹妹有类似症状,3岁时发病。

③昼夜波动的肌张力障碍:上午较轻,下午较重。

④缓慢进展:6岁起病,14岁加重。

⑤头颅MRI正常。

⑥苯海索治疗有效。

定位诊断:根据上述结果,可定位于锥体外系统。

定性诊断:锥体外系统疾病为一大组疾病,病因很多,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本例患者发病早,症状缓慢加重,昼夜波动,有家族史,对苯海索有效,首先考虑诊断什么呢???

五、治疗

予以多巴丝肼(62.5mg2次/日)口服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后将剂量加至125mg2次/日,治疗后症状消失。

六、总结

本病为典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976年由Segawa对该病做了详细描述,故又称Segawa肌张力障碍。本病常于儿童期起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特点如诊断依据。该病不管如何严重,对多巴安的治疗都有极好的反应,并且长期治疗不出现运动波动,但延迟治疗会给患者造成身心障碍,如足的畸形、脊柱弯曲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极其重要。由于本病早期常表现为下肢或足的肌张力障碍,昼夜波动性,故早期常常误诊为腓肠神经麻痹、功能性疾病,本例患者即如此,虽然曾到多家医院就医,却未能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有时误诊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帕金森综合征、少年帕金森病、脑瘫、肝豆状核变性及僵人综合征。

最后,若遇到儿童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诊断困难时可试用小剂量多巴丝肼治疗,若反应极好,可考虑该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