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基本技能》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件大小:3.45 MB
总页数:81 页
更新时间:2025-04-14
总字数:约9.6千字
文档摘要

四、白细胞形态检查【临床意义】1、正常血细胞形态(教材、实验课、工作中掌握)2、异常白细胞形态主要是指N和L的异常改变。遗传性、感染、中毒、放射性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是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1)N包括毒性变化、巨多分叶核、棒状小体以及其他的异常形态。a、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包括细胞大小不等、中毒颗粒、空泡、球形包涵体、退行性变。**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B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中性颗粒之中。中毒颗粒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也可能是自噬体*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D?hleih小体: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犁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m。常见于严重感染。*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m,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在10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2、淋巴细胞:在传单、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时或过敏源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形淋色细胞。分3型。*Ⅰ型(空泡型、浆细胞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L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血小板检查*血小板参数PLT、MPV、PDW(一)、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①生成障碍②破坏过多③消耗增加④分布异常⑤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参数PLT、MPV、PDW(二)、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②继发性增多*血小板参数PLT、MPV、PDW(三)、MPV①鉴定血小板减少原因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早期指征*见于棘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少量也可见于脾切除、酒精中毒性肝病及尿毒症。*常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骨纤、脾切除术后。*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