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基本技能》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件大小:2.86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4-14
总字数:约3.06千字
文档摘要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目的要求一、熟悉外周血涂片的制作及染色方法。二、认识外周血中正常白细胞的形态。*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意义*实验内容血涂片的制作瑞氏染色白细胞分类*【血涂片制作】取抗凝血一滴(10ul)置于载玻片一端(1-1.5cm约载玻片的1/3处)b.将推玻片的一端,放在血滴前面,后移接触血滴,血滴迅速散开成线,使推玻片与载玻片间成30~45度夹角,然后快速、平稳向前推动至载玻片的另一端,玻片上便留下一均匀的薄层血膜。将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如右图)。*?血液涂片厚薄是否适宜(与血量多少、血液的粘稠度、推片速度及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有关)。好的涂片: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血膜均匀;尾端形如弧形,血膜边缘整齐(留一定空隙)*血涂片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瑞氏染色法(Wright’sstain最经典、最常用)瑞氏染料:酸性染料伊红(eosin,E-)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blue,M+;又名美蓝)组成复合染料。甲醇:溶解美蓝和伊红;固定细胞的形态;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加入甘油,防止甲醇挥发,染色清晰。【瑞氏染色】*染色原理: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的伊红结合,被染为橘红或粉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胞质(浆)为酸性,与碱性的美蓝结合,被染为蓝色或紫色。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被染成紫红色。*染色方法①用蜡笔在血膜两头画线,以防染液溢出。②加瑞氏染液3~5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0.5~1min。③滴加等量或两倍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于血膜上,用洗耳球将其吹匀,染色10-15min。④平拿玻片,用流水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或用滤纸吸干,即可镜检。*【注意事项】1.玻片需清洁,血膜干透后才可固定染色。

2.染液不宜过少,以免蒸发干燥,导致染料粘在血膜上,不易冲掉。3.冲洗时不可先倒掉染液,应让流水从血膜一端缓缓将染液冲去,以免染料残渣粘附在血膜上。

4.染色过深时,可用甲醇或乙醇适当脱色;染色过浅需复染时,应先用缓冲液将染液稀释,然后再染。5.白细胞分类完成,一定要用二甲苯把油镜的香柏油擦掉。*镜下观察偏酸合适偏碱*白细胞分类

a.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部位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b.在油镜下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墙垛式)对所见到的每一个白细胞进行分类,既不重复亦不遗漏,共计数100或200个白细胞。求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观察部位的选择*观察顺序墙垛式(向下—向右—向上—向右,以此类推。)避免重复分类部位。*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特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参考范围: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⑴直径10~15μm,圆形。⑵胞质充满中性颗粒。⑶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参考值】St:0.01-0.05.*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⑴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⑵核常分2~5叶,3叶多见,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⑶胞质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参考值】Sg:0.50-0.70*3.嗜酸性粒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充满密集粗大、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小珠状、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参考值】E:0.005~0.05。*4.嗜碱性粒细胞胞体直径10~l2μm。胞核分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