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常考图片解读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时间及地点: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产生活状况: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时间及地点: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
骨山上。
2.生产生活状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已
学会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意义: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P6
1.制作: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是打制。他
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
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2.证据: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实物遗迹,是第一手资料,可以
作为研究北京人生活状况的直接证据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概况: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
2.用途:骨耜是一种从事水稻种植的挖土工具,说明河
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3.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P11
1.居民: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3.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
水充沛,住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P121.居民: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3.原因: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住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遮风避雨,也便于保暖。4.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住房形式的不同,主要是两者生存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1.概况: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P12
1.居民: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3.原因: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住半
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遮风避雨,也便于保暖。
4.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住房形式的不同,主要是两者
生存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1.概况: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
已会制作陶器,已过上定居生活。半坡人使用的最具特
色的陶器是彩陶。
2.地点: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3.图案:盆上的图案为精美的人鱼合体图,说明半坡居
民可以制作工具捕鱼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禹治水像P19
1.制度:部族联盟时期实行禅让制。舜年老时,让位于
治水有功的大禹。
2.治水的方法: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
入海,消除了水患。大禹治理的河流是黄河。
3.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夏朝建立者: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
立者。
5.禹的精神:乐于奉献、大公无私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铸造时期:西周时期。
2.反映史实: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工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3.史料价值: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P27
1.时期及制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2.贵族等级:从上到下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分封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分封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
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
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6.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P281.出现时期:春秋后期。2.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的反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3.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P28
1.出现时期:春秋后期。
2.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是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的反映,是农业生
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3.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
耕地创造了条件。
4.人们重视牛耕的表现:人们以“牛”“耕”为名、禁
止用牛祭祀、法律规定严惩盗牛等
春秋列国形势图P30
1.促使列国出现的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2.时期: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3.列国争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逐
步瓦解。
4.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5.图片时期的判断依据:晋国。
6.春秋争霸的积极作用:
(1)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国家统一的趋
势。
(2)加强了民族交融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期: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
2.判断依据:晋国被韩、赵、魏三国代替。
3.位置: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