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区专用)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单元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第十五节安全地使用计算机教学实录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湖南地区专用)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单元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第十五节安全地使用计算机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湖南地区专用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单元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第十五节“安全地使用计算机”。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前几节课所学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演示文稿制作知识紧密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识,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安全使用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安全防护措施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演示文稿制作,但在复杂操作和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缺乏规范意识,容易忽视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存在随意打开不明链接、下载不明软件等风险行为。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信息泄露、计算机故障等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在信息时代中能够安全、健康地使用计算机。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湖南地区专用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单元“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安全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台上布置一台可供展示的计算机,以便实时演示安全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过哪些安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规则。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网络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防病毒措施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病毒攻击、信息泄露等,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演示与操作(约20分钟)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如何进行安全地使用计算机,包括设置复杂的密码、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等。
-学生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计算机,学习设置密码、安装杀毒软件等基本安全措施。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如设置自己的账户密码、安装并使用杀毒软件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信息保护。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总结自己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收获。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检查自己的计算机安全设置,如密码强度、杀毒软件等,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学生反馈: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7.评价与反思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评价。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知识点梳理
1.计算机安全概述
-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和范围
-计算机安全的基本原则
2.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如设置强密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等
3.防病毒措施
-病毒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