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新中考 语文适应性考试模拟重庆卷01(答案与解释)2025年新中考模拟(新中考统编版).docx
文件大小:886.41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4-15
总字数:约2.43万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525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525页

备战2025中考语文模拟卷(一)(重庆专用)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收回。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30分)

以下是小文的电影观后感节选,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当银幕上最后一缕光芒消散,影厅陷入短暂的静mì(???)。【甲】这部由饺子(动画导演杨宇)酝酿()了五年的匠心之作,不仅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还让我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乙】“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效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将这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影片叙事节奏缓急有致,时而幽默轻松,时而感人至深。太乙真人一口川味儿普通话,再配上那滑稽(???)的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地哄堂大笑;【丙】天元鼎中,殷夫人不顾疼痛抱紧浑身是刺的哪吒,与其jué()别的场景催人泪下……

【丁】影片还诠释了哪吒与敖丙的友情,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也会有一束光照亮彼此的心。他俩的性格、出身大相径庭,却能在一场场激烈的冲突后坦诚相见,建立起深厚友谊,共抗天劫、生死相依。他们的故事使我明白:真正的友情,始于孤独,终于懂得,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刻意的修饰,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静mì()????????酝酿()????????滑稽()????????jué()别

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妇孺皆知 B.惊心动魄 C.忍俊不禁 D.大相径庭

3.下列有关标点符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句“这部由饺子(动画导演杨宇)酝酿了五年的匠心之作”处的括号起注释或补充说明作用。

B.【乙】句中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C.【丙】句末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D.【丁】句中冒号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4.请从亲情、成长、梦想中任选一个主题,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4分)

【答案】1.mìniàngjījué2.C3.D4.示例:真正的亲情,始于襁褓,终于暮年,它不需要昂贵的礼物,也不需要浮夸的表达,只需要始终如一的关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静谧:jìngmì,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样。

酝酿:yùn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

滑稽:huájī,(举止言谈)诙谐而引人发笑。

诀别:juébié,告别;离别(多指不易再见面的)。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妇孺皆知:形容大家都知道,用来修饰“神话故事”,使用恰当;

B.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用来形容影片对故事的演绎,使用恰当;

C.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忍俊不禁地哄堂大笑”语义重复,使用有误;

D.大相径庭:表示相差很远,很不一致,用于描述哪吒和敖丙的性格、出身差异。使用恰当;故选C。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有误,【丁】句“影片还诠释了哪吒与敖丙的友情,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也会有一束光照亮彼此的心”,句中的冒号是用在提示语“相信”之后,提示下文要阐述的内容,是提示下文的作用,而不是总结上文的作用;故选D。

4.本题考查仿写续写。

做答此题,格式方面:按照给定句子“真正的……,始于……,终于……,它不需要……,也不需要……,只需要……”的格式进行仿写。内容方面:从亲情、成长、梦想三个主题中选择其一,所写内容要紧密围绕选定主题。“始于”和“终于”后面的内容要体现该主题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状态,且与主题紧密相关。通过“不需要……,也不需要……,只需要……”的句式,形成对比,突出该主题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

示例一:真正的亲情,始于血缘,终于陪伴,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需要甜言蜜语的哄骗,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守护。

示例二:真正的成长,始于挫折,终于蜕变,它不需要他人过多的怜悯,也不需要虚假的赞美,只需要勇敢面对的勇气。

示例三:真正的梦想,始于心动,终于行动,它不需要空洞的幻想,也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计划,只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5.回顾名著《经典常谈》,完成下面的小题。(7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